返回第41节、狼是草原鼠的克星(2 / 3)  狼图腾:小狼小狼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露出了一个茶杯口大小的鼠洞,里面一只大鼠正探头探脑,看见有人动它的过冬活命粮,急得吱地一声尖叫,立即冲出洞,咬了一口老人的马靴尖头,又蹿回鼠洞。一会儿,两人身后传来一阵马急抖鞍子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只一尺长的大鼠,竟然蹿出洞,狠狠咬了正低头吃草的马的鼻子一口。马鼻流出了血,人马周围一片鼠叫声。

    老人气得大骂:这世道真是变了,老鼠还敢咬马!再这么打狼,老鼠该吃人了!陈阵赶紧跑了几步将马牵住,把缰绳拴在马前腿上。马再低下头吃草就长了心眼,它先用蹄子把鼠洞口刨塌,或干脆就用大蹄子盖住鼠洞,然后再拼命吃草。

    老人踢翻了一个又一个的草堆,说:七八步就是一堆青草,老鼠把草场上最好的草都挑光了,偷走了,连配种站的新疆种羊,都吃不上这么好的草料啊。老鼠比打草机还厉害,打草机只能打好草赖草一块儿打,可老鼠专拣好草打。这个冬天老鼠窝里存草多,老鼠冻死饿死的就少;明年开春母鼠的奶就多,下的崽更多,又偷草又往洞外掏沙子,明年老鼠就该翻天了。你看看,草原上的狼一少,老鼠都不用偷偷摸摸地干,都变成强盗一个样了……

    陈阵望着近处远处数不清的草堆,感到悲哀和恐惧。每年秋季,额仑草原都要进行一场人畜鼠大战。草原鼠再狡猾也有它的致命弱点,它们在秋季深挖洞广积粮准备越冬时,必须提前堆草晒草,因为湿草叼进洞,必然腐烂无法储存。

    老鼠们每年鬼鬼祟祟的集体晒草行动,无疑等于自我暴露目标,给人畜提供了灭鼠的大好时机。牧民只要一发现哪片草场出现大量草堆,就连忙报警。生产小组就会立即调动所有羊群牛群甚至马群,及时赶到,抢吃草堆。那时草场已经开始变黄,而鼠草堆又绿又香,又有草籽油水,畜群一到,拼命争抢,不消几天,就能抢在鼠草晒干以前,把草堆吃光,让鼠害最严重的草场的老鼠,一冬无粮无草饿死冻死。这是蒙古牧民消灭草原鼠害的古老而有效的办法。

    但是,秋季草原灭鼠,人畜还必须与狼群协同作战。狼群负责杀吃和压制草原鼠,每年秋鼠最肥的时候,也是狼群大吃鼠肉的黄金季节。打草拖草的鼠行动不便,很容易被狼逮住。草堆也给狼指明了哪里的鼠最多最大,因此每年秋季草原鼠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狼使鼠在关键的打草季节,不敢痛痛快快地出洞打草备草。千百年来,狼和人畜配合默契,不仅有效地抑制了鼠害,还因为老鼠采集的草堆,延长了牧草变黄的时间,使得牲畜多吃了近十天的绿草和好草,等于多抓了十天的秋膘,真是一举两得。这场战争如果缺少狼群参战,就没有那么大的收效了。况且,更远的冬季草场,人畜鞭长莫及,主要还得依靠狼来灭鼠。而那些初到草原的农区人,哪能懂得这场关系草原命运的战争的奥妙呢。

    两匹马狂吃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肚子吃鼓了。然而,面对这样大范围、大规模的草堆,大队畜群的兵力就显然不够了。面对从未见过的战况,老人想了半天说:调马群来?那也不成,这儿是牛羊的草场,马群来了,老规矩就全乱套。这么多的草堆,就是调搂草机来也搂不完啊。看样子草原真要闹鼠灾了……

    陈阵狠狠地说:是人灾!

    两人跨上马,忧心忡忡地继续往北走。一路上的草堆,断断续续,或密或疏,向边防公路延伸。

    两人跑到离小獭山不远的地方,突然从山里传来叭叭的声音,既不像步枪声,又不像鞭炮声,声音响过之后就没动静了。老人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团部找道尔基当打狼参谋,真是找对了人。哪儿有狼,哪儿就有他。连狼的最后一块地盘,他都不放过。

    两人夹马猛跑,山谷中迎面开出一辆军吉普。两人勒住了马,吉普停在他们面前,车上是两位特等射手和道尔基。徐参谋亲自开车,道尔基坐在后排座上,他的脚下是一个满是血污的大麻袋,小车的后箱盖已被撑得合不上了。老人的目光立即被巴参谋手中握着的长管枪吸引住。陈阵一看便知,这是小口径运动步枪,老人从来没见过这种奇怪的枪,一直盯着看。

    两位参谋一见老人便忙着问候,“塔赛诺,塔赛诺(您好,您好)”。巴参谋说:你们也去打獭子?别去了,我送您老两只吧。

    老人瞪眼道:为啥不去?

    巴参谋说:洞外的獭子,都让我们给打没了,洞里的獭子也不敢出来了。

    老人问:你手里的是啥家伙?管子咋这老长?

    巴参谋说:这是专打野鸭子的鸟枪,子弹就筷子头那点大,打旱獭真得劲。枪眼小,不伤皮子,您看看……

    老人接过枪,仔细端详,还看了看子弹。

    为了让老人见识见识这种枪的好处,巴参谋下了车,拿过枪,四处望了望,见到20多米外山坡上,有一只大鼠,站在洞外的草堆旁吱吱地叫着。巴参谋略略地一瞄,叭地一枪,便把老鼠的脑袋打飞了。鼠身倒在洞外,老人浑身哆嗦了一下。

    徐参谋笑道:狼全跑到外蒙古去了。今天道尔基领着我们兜了大半天,一条狼也没瞅见。幸亏带了这杆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