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军人和官家(三)(2 / 3)  革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没能给出的好处。

    历朝历代都是有钱人才能居住在京城,譬如秦汉都迁徙有钱的富户到长安去填充当地人口。

    唐代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看了白居易的名刺之后,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这是顺手拈来的白居易的名字(那个时候白居易不叫白居易,叫白易)当时京城现状搞的小幽默。等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以前大臣致仕之后就选择离开京城,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大宋的宰相在临安尚且要租房子住,大臣更是没啥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京城虽然是权力中心,却也人口众多,卫生条件未免很糟糕,普通住处的死亡率往往很高。

    直到赵官家开始建设新的杭州,这些问题才得到了根本性扭转。首先就是国营粮店粮价维持三贯交钞一石粮食的价格。其次就是各种捕蝇器,灭虫,接种疫苗,公共厕所,环卫局,医院,爱国卫生月。第三就是高架渠自来水,大家再也不用花费巨大去买水,也不用从倾倒洗刷马桶的河里打水吃。

    想到现在杭州府的居住条件,徐远志长叹口气。既然退休官员都能以内部价钱买到房子,他觉得致仕制度这等事也只能认了。若是惹怒了赵官家,赵官家敢直接撸人。

    如果连徐远志这种进士出身的人都如此不满,其他进士的不满可想而知。李伯玉回到御史台,立刻就找了同僚。御史台理论上是监察,其实更像是风纪。因为监察的案子能否通过,需要的是宰相的努力。若没丞相或者至少尚书级别的人物支持,弹劾很容易,通过很难。

    譬如宋理宗最亲信的內侍董宋臣,那是经历了无数的弹劾,最后照样得到了善终。宋理宗甚至给去世的董宋臣追封了一个节度使的头衔。可是把当时的反对者给恶心坏了。

    现在赵官家要搞致仕制度,这帮御史台的人甚至考虑是不是该弹劾一下赵官家。毕竟御史台理论上可以弹劾丞相、太尉、王爷。赵官家现在把丞相与太尉的权力紧握在他手中,也在被弹劾的理论范围之内。

    想归想,这帮人其实找不到任何法理依据。所以众人的怒火就向着罪魁祸首,南昌知州李庭芝而去。李伯玉怒道:“李庭芝不识大体,也不知道官家为何不撤了他的职务?”

    御史台的工作就是寻找各种理由,这帮家伙倒是能猜出赵嘉仁的心思,有御使说道:“大概是因为李庭芝守扬州有功。当时临安尚且投降,倒是扬州坚持不降。官家若是处置了李庭芝,让众人觉得如此英雄尚且不能免罪,会冷了心。”

    有御使补充道:“那李庭芝的奏章我找人问过,他乃是抗拒土改,坚决不修测量基准点。这下彻底惹恼了官家。若是以此治罪,下头也不知道多少官员都要丢官。官家当了这么久太尉,不会连这点都不知道。贾似道前车之鉴。”

    一听有关土改,以及贾似道,李伯玉的怒火就不可遏制,他大大的冷笑一声:“哈!这李庭芝在贾似道在位之时就依附贾似道,对于公田改革大加赞赏。怎么到了现在,他却觉得私田是好事!如此首鼠两端之辈必须弹劾!”

    众人都知道李伯玉的经历,当年贾似道权势熏天的时候,曾经把年轻官员召集来,黑着脸说:“你们可知你们都是我点的官,官位都来自我。”

    面对这样的威胁,端平二年进士第二李伯玉大声答道:“伯玉殿试第二名,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可以至此。”如此得罪了贾似道,李伯玉就请外放。贾似道就安排李伯玉到庆元府。即便与贾似道关系闹僵,李伯玉却始终支持公田改革,并且和当时搞棉务,并且实际承担了庆元府等地税收的赵嘉仁合作的非常愉快。

    别人没资格批评李庭芝,李伯玉批评起来铿锵有力,也没人觉得有何不妥。便有御使嚷道:“便如此。哪里有不能弹劾的南昌知州。”

    十天之后,李庭芝的案头就摆上了有关御使台弹劾他的奏章抄本。

    我大宋弹劾人说的其实很套路。本着斗倒先斗臭的模式,李庭芝之前的丑事先被拎出来讲一番。譬如勾结贾似道,譬如救援襄阳不力,譬如李庭芝做枢密院的时候,他守扬州的手下勾结蒙古人当了宋奸。

    这番彻底否定李庭芝过去经历的内容先拜一番,接着就是捕风捉影借题发挥。譬如李庭芝之前给公田改革吹法螺是为了得官,反对土地国有制就被称为是李庭芝收受江西地主的贿赂。如此一番之后,结论就是李庭芝乃是奸臣,乃是两面三刀的奸人。

    李庭芝已经60岁了历经许多大事,也有过生死考验。此事出来之前,他心里面也2未必没有些觉悟。便是如此,见到了弹劾的奏章,李庭芝照样被气的七窍生烟。

    若是只按照御史台所讲,李庭芝就是个大奸大恶,必须立刻撸官下狱,明正典刑的无耻之徒。这样的评价与李庭芝的自我评价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