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章 来点逻辑(2 / 3)  革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为大家知道历史,懂得一些使用逻辑思考的能力。以赵嘉仁看,中国历代最有文化的就是新中国,次之的就是汉代。唐宋谁更有文化不好讲,不过宋代的逻辑学明显不发达。

    就在赵嘉仁做着自己我批评的时候,文祥紧皱的眉头突然展开了。他面容凝重的道:“赵兄弟所讲真的是振聋发聩。我觉得你的对,可我觉得若是按你所将去看周遭一切,未免太不近人情。”

    赵嘉仁觉得一种欢喜从心而发,直冲到头上,他自己都能清楚的感受到在这种欣喜下,他脸上绽放了发自内心的笑容。逻辑就是不讲人情,文祥的回答明这名大宋状元是有着真正的思想水平。即便刚接触到逻辑,他就已经能感受到非常正确的方向。真的是孺子可教。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赵嘉仁句读清晰的念诵着《道德经》开口一段。

    “难倒赵兄弟信的是道家?”文祥还是固定的线性思维,听赵嘉仁念道德经,就做了个赵嘉仁信道家的判断出来。

    “我用道德经的话是讲述如何看待逻辑。你觉得逻辑不近人情,我虽然不认同,却也不会现在就给你讲为什么不认同。姑且讲逻辑不近人情,所以若是你无欲去追求逻辑本质,就用看热闹的心态去看逻辑的妙处。若是你想有欲去追求使用逻辑的手段,就看逻辑的运作本质。我自己认为这是对待逻辑的正确态度。”赵嘉仁解释着。解释完,他又用通俗的话讲道:“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见赵嘉仁这么长篇大论的讲,文祥盯着赵嘉仁看了片刻,突然笑道:“没想到赵兄弟竟然对这逻辑如此重视。”

    “此乃我安身立命之本,不得不上心。”赵嘉仁实话实。

    如此认真的态度倒是让文祥觉得赵嘉仁好像不太对劲,仔细思考了一阵,文祥又皱起眉头,“赵兄弟,我不近人情,是因为你对于孟子未免太苛责了吧。”

    “我可从来没有想用善恶的态度去看孟子。”赵嘉仁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你可知……”

    “等等。”文祥打断了赵嘉仁的话,见赵嘉仁停下,文祥继续道:“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赵兄弟,你不会想的是这句吧?”

    看得出,文祥对《道德经》同样很熟,而且赵嘉仁的确是想用第二段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既然文祥这么讲,赵嘉仁也笑道:“你看,老子不仅有逻辑,更是将认识的层次感的清楚。先讲述什么是世界,再讲述怎么制定标准。我只是根据逻辑对孟子有判断,这个判断不是针对孟子,而是针对所有。如果是和孟子有相同做法的人,我自然有相同的判断。这种逻辑仅仅是判断,而不含个人情绪。”

    文祥倒是能理解赵嘉仁的话,他微微点头的同时问道:“难倒逻辑不讲善恶?”

    赵嘉仁本想随口回答一句‘逻辑与善恶有什么关系?’然而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同年司马考,赵嘉仁其实与大宋官员接触的有限,然而赵嘉仁接触到的官员里面,贾似道心胸狭窄,又过度膨胀,但是他却勇于改革,也敢对军队藩镇化的趋势进行无情打击。徐远志老成持重,对于利益划分则是非常清楚。老岳父秦虎臣为人精明,谨守本份的同时并不为恶。哪怕是陈家表兄那个糊涂蛋,当了知县之后也按照制度办事。当新教百姓杀牛之时,他也是毫不迟疑的去打击犯罪。

    大宋官员未必是什么好人,但是大宋官员貌似都有点政治理念以及政治理想。自己那位‘内退’的同年司马考就表示过对普通百姓的同情,赵嘉仁忍不住想看看文祥的态度。他道:“文兄,所谓善恶,那得看是谁的善恶。我问你,若是地主觉得佃农干不好农活,因此夺佃。这对地主来讲是善是恶?”

    文祥毫不迟疑的答道:“当然是善。”

    赵嘉仁知道文祥是江西吉州庐陵豪门出身,那可是当地大地主,所以他微微一笑,继续问道:“那佃农被夺佃之后饥寒交迫,生病而死。对他来讲夺佃是善是恶?”

    文祥再次皱起了眉头。以他的阶级立场,实在是没办法坦率的承认夺佃是恶。

    赵嘉仁也不想难为文祥,他继续道:“所谓善恶,是基于利益的评价。认清楚这点,大概就能理解有对某个立场的善,就有相对立场的恶。我们宋军若是无敌下,一战杀敌一万,对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万的功劳,对敌国而言,就是一万的损失。我大宋军人拿到封赏,欢喜无比。那些敌国战死者的家人知道他们亲人的死讯,就有悲伤以及对我们的仇恨。在我大宋看来,这些这勇猛的战士就是国家之福,在敌国看来,这些可怕的宋军就是他们的灾厄。我们大宋百姓祈祷战士们能够被上保佑,敌国民众则诅咒我大宋将士遭到罚。善恶是基于利益的事情,逻辑则是讲述相对关系的事情。”

    “我……明白了。”文祥的声音有些低沉,俊朗的面孔上仿佛罩了一层阴云。

    赵嘉仁也不想多,便叫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