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2章 和平诚意(十二)(2 / 3)  革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世纪二战后的印度。英国完全征服了印度地区,使得印度各土藩几百年来臣服于同一个君主。这几百年的殖民统治硬是创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印度。如果没有这个阶段,等英国人一走,印度地区还会保持分裂的局面。几十个历史悠久的土藩们并存,对大国是非常有利的局面。

    殖民主义者们就是这么贪婪,他们为了最大程度攫取利益,自然放弃了长期利益。与印度相比,非洲就是一个因为争夺而分裂的大陆。即便是所谓殖民体系崩溃,四分五裂的非洲照样被前殖民主义者控制到了21世纪。如果没有新中国进入非洲,前殖民主义者们用金融等间接手段大概能控制非洲到23世纪也说不定呢。

    这就是让赵嘉仁觉得很讨厌的事情,他的很多正确知识建立在几百上千年的经验之上,看到了以数百年上千年为跨度的历史,赵嘉仁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长远政策。基于不同的视角,这种政策没办法被大宋现在与未来的执政者们理解。现在的朝廷没人敢反对赵嘉仁的政策,未来呢?那些继任者们会不会因为现实问题而破坏了正确的政策?从历史上看,这种破坏是必然的。

    赵谦打破了沉默,“官家是想以大宋的力量驾驭大量小国?”

    “你说的还是以眼前实力为基准的看法。”赵嘉仁语气很温和,他不想批评儿子,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算是聪明人了。

    “官家是……想用大宋长期稳定来驾驭那些小国?”赵谦对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

    赵嘉仁立刻点头,儿子不到40岁就能明白这点,真令他老怀大慰。

    赵谦并没有因为自己终于和老爹看法相同而高兴,他带着力不从心的懊恼说道:“可这并不好操作。”

    “所以就不要轻易操作,只是敲打关键点就好。”赵嘉仁讲述起自己的看法,“咱们举个例子,郝仁建立元国的时候看着极为蓬勃兴旺,但是用十年为单位来看元国,你看到了什么?”

    “嗯……郝仁死了。元国内乱。”赵谦觉得思路开阔了不少。

    “对。如果你用二十年为单位来看元国,你看到了什么?”

    “他们走了回头路?”

    “元国本就是一群敌视大宋甚至是敌视华夏认贼作父的人组成的,就如箱岗和万万。”

    “那是什么地方?”赵谦很是不解。

    赵嘉仁发现自己忍不住又说秃噜嘴了,随着大宋越来越进步,他自己好像也越来越接近21世纪的新中国。很多时候用词就开始混淆。不过这不是问题,赵嘉仁已经够老,根本不用在乎造成别人的混乱。倚老卖老对于老头子来说感觉很好。

    “那些元国人觉得自己能有今日,靠的就是他们敌视大宋敌视华夏。实际上也是如此。所以那帮亲大宋的就到了澳门……哦,到了大马士革。别在意,其实我原本是想咱们要是有机会拿下东地中海,就要给当地著名城市改名。名字我都想好了。”

    “哦……”赵谦似懂非懂的应了一声。

    “当下愿意汉化的都在郝康那边,在东地中海。另外呢,你千万不要用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段看问题。因为超过二十年,新一代就起来了。老的元国人还记得他们来自大宋北部,这里是他们的故土,虽然反宋,却还承认这里是故乡。新的元国人在元国出生长大,元国所在地方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只是知道从道理上讲,大宋北方是他们的故乡,却也只是知道。等再过二十年,更新一代的元国人就会与这个认知彻底割裂。所谓同乡,对他们没意义。”

    赵谦想起自己回杭州的感觉,到了已经作为旅游景点的后乐园去了一趟,对他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刺激。那么多陌生人在少年时代的家中进进出出,赵谦立刻觉得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只存留在记忆里啦。但是赵谦很快就驱散了思乡愁绪,果断说道:“我不会同意罗义仁的建议。”

    赵嘉仁摇摇头,“罗义仁是个人才,他未必适合做丞相,却非常适合做大学士。唉……,真让人遗憾。我是很想大用他的。”

    “反倒学社如何?”赵谦提出了建议。

    “学社……罗义仁这厮还是劳苦命,不让他有现实的差事,他只怕是做不好。若非是扶桑洲太远,让他做个节度使其实是极好的。等节度使历练之后,他或许就能做丞相了。”

    “扶桑洲……”赵谦也觉得那地方太远了,扶桑洲和东地中海不一样,除了远,当地都是些部落。把罗义仁放到那种地方,不仅对罗义仁不尊重,更是人才的巨大浪费。然后赵谦突然想起件事,“官家,赵亮他们回来了,运回来几万吨的扶桑洲沥青。那沥青比起咱们大宋产的沥青可是好的太多太多。几万吨的扶桑洲沥青全被松江府一家买下了。”

    “哼!”赵嘉仁不想说太多。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华夏地质稳定,哪怕是冰河时代,冰盖也只是到了贝加尔湖一线。扶桑洲在冰河时代冰盖都到了墨西哥北部了。但是稳定的地质导致中国的沥青也超级稳定,反倒不适合做油毛毡之类的东西。高级沥青粉都是从北美进口的。现在总算是开发了一项大宗商品,这对大宋未来开发扶桑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