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章 锱铢必较(1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汪家既已覆灭,婺源县境内暂时算是没人再拖李致远的后退了,接下来就是联合婺源所有士绅百姓给汪家定好罪名,彻底了解这事,然后李致远就可以安心练兵搞发展了。

    汪家的这些事情李致远已经全部交给田四喜,联络士绅,罗织罪名,寻找罪证,这些都是田四喜擅做喜做之事,交给他再好不过了。

    李致远最在乎、最高兴的是看着周大壮和张文押送着大批现银和粮食回了营房。

    周大壮喜滋滋地向李致远汇报:“公子,咱们一共分得现银四万二千余两,大米近千石,光这些米就够咱们吃两个月了!”

    李致远也笑呵呵地道:“咱们这回也真是发了次大财,你带人去买些鸡鸭、肥猪回来,先给弟兄们开次荤犒劳一下。”

    由于李致远手下这两千人基本都是出身赤贫,甚至有些人就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孤家寡人,他们到李致远这当兵自己吃饱就行,根本不用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

    所以刚开始能省不少钱,只要能保证这些人的温饱就成,但是长此以往肯定不行,就不说有些婺源本地的人是有家有口需要养的。

    就是那些现在满足于吃饱喝足的流民,一旦习惯了目前的待遇,也会渐渐地开始得陇望蜀,指望李致远还能发些粮饷银钱。

    此次李致远从汪家那要了些田产,他打算先分些给在他手下当兵且家里又还有家人的婺源本地人。

    古代的农业社会,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个家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明末时期,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底层百姓基本上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大多沦为地主的佃户、奴仆。

    而佃户虽说也是在种地,可他们在地里辛辛苦苦干一年,所得收成却大部分是地主的,他们自己则连一家温饱都难以保证。

    丰年、平年至少还饿不死,一旦遇到灾荒或是年成不好,难免又要向地主借粮度日,而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大斗进小斗出”、抵押所剩无几的家产,甚至卖儿鬻女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农民对土地十分渴望,有土地就表示不用承受地主的盘剥,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而不至于饿死。

    李致远若是能给他们分地,这些老实巴交的贫民子弟必定是忠心追随,甘愿卖命的。

    至于外来的流民或是无家之人,他打算之后渐渐开始发些饷银,增强他们跟随自己从军征战的积极性。

    一支军队要成为强军,光是有粮有枪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弄明白为何而战,强军的核心永远在于人心,在于思想。

    最高层次当然是做到有理想有信仰,比如保家卫国、民族大义、救民于水火,甚至是解放全人类之类的崇高理想。

    然而此等崇高信仰对一群连饭都没得吃、时常濒临饿死,更不知民族、国家为何物的文盲、赤贫农夫、矿工有何意义?

    朱家天下、大明朝廷、华夏衣冠又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凭什么要为你流血卖命?他们只知道要活要吃饭,朝廷不管那就只能投匪求活命。

    至于是闯贼还是鞑子推翻大明天下,又是谁坐天下当皇帝,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李致远当然是做梦都希望他们能有家国大义、民族气节,有理想,有信仰,然而现在这个时代,根本做不到啊!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用看得到的利益诱惑着他们,如跟着他李致远就能吃饱穿暖饿不死,还可以分土地、发粮饷,养家糊口。

    并且还要不断勾画长远利益,画饼充饥这样的事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可以让大家有个奔头。

    再用严苛的军法约束着他们,不胡作非为,不肆意烧杀抢掠,令行禁止,坚决不和其他兵匪集团同流合污,保持军队战斗力。

    最后再慢慢宣扬家国大义、民族气节,宣扬建奴鞑子对汉人百姓的残暴不仁以及亡我华夏的野心,塑造保家卫国、救民于水火的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这次灭了汪家,李致远就是要立即让士卒们都尝到跟随他、听从他的甜头,立马就做出了改善伙食的决定。

    李致远极端强调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坚决服从军令的重要性,此次行动就有人因为私拿财物被当场斩杀。

    在校场集合总结时,李致远先当众讲述了有五人因违反军法被当场斩杀,显示出了军法的威严,特别是因为少了五人而空出了五个缺口,众人尤其是其周边之人皆心中悚然。

    接着李致远又当众宣布因为众人剿匪有功,他要为有家之人分发田地,为无家之人分发饷银,并改善伙食,请大伙一起吃肉。

    听闻这个消息,全场欢呼,大家对李致远赏罚分明、军令如山的治军之策更为信服,之后的训练也更加卖力起来。

    日复一日的操练之下,时日过得非常之快,崇祯十六年九月二十日,李致远于城西山脚练兵已有十三日。

    这只军队是不是可战之师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基本的架势已经能看了,整齐的队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