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5章 开府长沙(1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自二十三日李致远面见过总督吕大器之后,就被其暂时留在了南昌,说是等候京师的消息。

    南昌距京师直线距离就有两千三百多里(明朝一里约合560米),现在就算是最快的加急军报,一天也只能跑个六七百里,至少需要六七天才能跑一个来回。

    而吕大器的报捷文书是二十三日送出的,那估计至少要到月底,才有可能能收到京师来的消息。

    这就让李致远有些难熬了,现在时间宝贵的很,他哪里待的住啊。

    既然不让他回袁州,李致远就干脆来了个遥控指挥,反正袁州离南昌也不远,一天就可以赶到。

    二十四日他就派人带了封信给在袁州的张文,告知其最新的情况、以及不久即可能调入湖南,命他加紧时间扩军、囤积物资,有事立即向他禀报。

    在南昌的李致远也没闲着,他这几日到处拜访在南昌的官员、名人,混个脸熟,拉拉关系,或许日后用得上。

    如现任江西巡抚郭都贤,就是个忠烈的好官,此前张献忠攻袁州,就是他招募乡勇,坚决抵抗。

    而且此公民族气节尤为可嘉,明亡后始终坚持反清斗争。

    特别是洪承畴未降满清前,曾坐事落职入狱,郭都贤曾多方营救,极力为其辩诬,奏请免罪起用,洪深感知遇之恩,视为恩师。

    洪降清做汉奸获重用后,专程至桃花江拜访,郭都贤大骂自己当年瞎了眼,看错了他。

    后出家修道,二十余年间往返湘鄂两省,曾参与组织了“三千道士下洞庭”的反清复明斗争,直至最后客死湖北。

    这等人才李致远自然不能错过,日后抵抗清军的时候一定用得上。

    另外南昌还有一个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算得上是重量级的人物——宋应星。

    此人是南昌府奉新县人,明末科学家,在天文学、声学、农学、化学和工艺制造之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

    所著的《天工开物》可是驰名中外,后世只要读过点书的,几乎无人不知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宋应星同其兄长宋应升考中举人后,曾经五次会试落榜,体会到了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

    之后转向实学,虚心向工匠、农夫请教,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

    而李致远更看重的是他的思想,宋应星与其同时代的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都大不一样,他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实学”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自然观。

    其政治思想也不一般,在政论集《野议》中提出要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才能振兴国家。

    他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

    在这个时代能明确提出这种思想,李致远估计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舞台能让宋应星这样的人才来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否则,华夏的道路一定会大不一样。

    若有朝一日,李致远能有机会推行“实学”、“科学”,宋应星绝对是最大的助力。

    而宋应星及其长兄宋应升的气节也是值得称赞,两兄弟并称为奉新二宋。

    明亡后宋应升于1646年清军南下取江西时服毒殉国,宋应星则隐居,终生不仕清廷,其后代子孙也不准科举做官。

    李致远早就想去见见这个大科学家了,这个时代最能让李致远找到共同话题的估计就是此人。

    只是以前官小势微,又抽不出时间专程去南昌找人。

    现在好歹也算是中层官员,又有时间,奉新县又不远,离南昌府城不过几十里,骑马一个时辰即到。

    二十六日,李致远就兴冲冲地带着人赶往了奉新宋家,打算和大名鼎鼎的明朝科学家好好聊聊。

    可哪知到了奉新才知道,几个月前宋应星还在老家赋闲,却在前不久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正五品),让李致远扑了个空,连其兄长宋应升也去了外地做官。

    李致远悻悻而归,回南昌之后却才知道今日发生了一件大事。

    之前左良玉援助江西,派遣了部分兵马来南昌,其后也一直未撤走,麾下士兵经常在南昌游手好闲、惹是生非,让吕大器很是恼火。

    又由于左良玉、吕大器两人不和,两家的部队在南昌也时有冲突发生,但一直闹得不大。

    未成想今日竟然发生了私斗,烧毁了南昌城关的乡村,双方士卒及百姓死伤甚重!

    这闹得就太大了,肯定会告到朝廷那里,左良玉和吕大器,朝廷肯定选择偏袒手握重兵的左良玉。

    和原本历史上一样,吕大器在总督的位置上应该是坐不长了,很快就会让袁继咸接替吕大器的职位。

    李致远有些无奈,他现在并不想吕大器走,刚打好关系,没想到就走到头了,换成袁继咸又得费劲地揣摩对方心思。

    十一月廿八日,从岳州前线传来消息,数日前马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