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章 千军易得,人才难求(1 / 2)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明朝的长沙府下辖长沙、善化、湘阴、湘潭、浏阳、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安化十一县及茶陵州。

    其中长沙、善化二县是倚郭县(就是长沙城区的意思),同在一座城池内,二县在城内以现代的五一路为分界,南属善化,北属长沙。

    一般府城都只有一个倚郭县,例如湖广省府武昌府就只有江夏一个倚郭县,像长沙府城这样的是比较少见的,也足见长沙之大。

    长沙城依湘江而建,共有九座城门,就是俗称的老九门。

    九座城门虽然不对称,但都是每个方位的正门,其中西临湘江四座,东向两座,南向一座,北向两座。

    李致远是从南边的醴陵来的,自然是走的南边的黄道门,入城即为善化县城。

    从城门口入城即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长沙城的街巷骨架。

    李致远骑着高头大马,穿的是四品文官常服,身后还跟着八百轻骑,马蹄踩在长沙大街上嗒嗒作响,真是好不威风。

    在数名长沙守军的带领下,众人直往长沙府衙而去。

    此前偏沅巡抚的驻地一直在沅州(今怀化芷江县),长沙是没有巡抚衙门的。

    为了便于收复湖广南部诸府,崇祯皇帝命李致远移治长沙,因此李致远是首任驻长沙的偏远巡抚,只能暂驻长沙知府衙门。

    而此时的长沙知府,正是李致远一直心心念念的大才堵胤锡。

    堵胤锡,原名灵授,字仲缄,号牧游,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常州府宜兴人,崇祯十年进士。

    在南明历史上,李致远最为推崇的官员有两位,一位是张煌言,另一位就是堵胤锡。

    堵胤锡在永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腾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挤,始终无法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终于赍志以殁。

    当时,京师已陷,建奴大军肆虐华夏北方,但在湖广满清朝廷还来不及、也派遣不出太多兵力。

    堵胤锡主张同湖广的大顺军和大西军残部冰释前嫌,大家团结一致,共抗建奴。

    可身居更高位的何腾蛟、瞿式耜则排斥农民军,排斥异己,大搞内斗,使得湖广原本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而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始终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却终究是功亏一篑。

    在史书上,人们习惯于把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堪称赞的政治家。

    可在李致远眼里,他们不过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战略决策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锡、张煌言相提并论,完全是云泥之别。

    说起来现在的堵胤锡还是极为幸运的,崇祯十六年四月,时任长沙知府的堵胤锡奉命去京师朝觐,被赐宴礼部,奉旨加二级,命复任。

    而十六年八月张献忠贼军陷长沙,长沙的官员要么惨死,要么降了贼,堵胤锡刚好还没回来。

    等他在年底回来的时候,贼军又刚好撤出了湖广,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京师就会被李自成攻陷,大批官僚陷于敌后。

    堵胤锡等于是在两个最危险的地方打了个来回,竟然还刚好避过了危险。

    现在长沙已经被官军收复,堵胤锡这几天应该就快回长沙了,这次说什么李致远也要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

    可堵胤锡脾气硬的很,做事只求赤心为公,根本不屑于拉帮结派,对朝廷极为忠诚。

    他的一大“爱好”恐怕就是打击危害地方的豪强势力,上至长沙吉王府,下至地方盗匪,只要敢于为非作歹,跟堵胤锡作对者无一不被痛打得抱头鼠窜。

    李致远反复思量,觉得这种人说好结交行,说不好结交也行,这第一印象尤其重要。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收得这个大才呢?

    千军易得,人才难求啊!

    何况是战略眼光和魄力俱佳的当世良才,李致远现在最愁的就是手下的人才严重不足。

    他现在尤其缺少能在战略上给他出谋划策、在某一方面能独挡一面的大才,若能得到堵胤锡和张煌言这样的大才,实在是做梦都要笑醒。

    当然人才也是多多益善,更不只是限于政治谋略方面。

    例如能领兵征战沙场、大破敌军的猛将;能代李致远处理日常政务、管理财政、募集粮饷的记室佐官;能制造精良火器的工匠;善于骑射的骑兵;精于科学工艺、善于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原先势单力薄时,李致远和他手下那几人还能勉强应付,现在坐大了,主政湖南成了封疆大吏,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他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李致远打算稳定之后,立即广罗人才,尽快搭建好他自己的一套班子,军、民、政、工,各司其职,积蓄力量,以待时变。

    特别是他在徽州婺源还留有田四喜、毕安民及为数不少的工匠,当然还有卞敏儿,都得赶紧搬来长沙。

    其实时间也不多了,京城失陷也就只有整整三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