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7章 垂死挣扎(1 / 2)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七,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夜已深,崇祯挑灯夜战,仍在看今日通政司传送来的奏疏。

    一旁的王承恩忍不住劝道:“万岁爷,夜深了,今夜不如就看到这里,明日再接着看?”

    崇祯摇头道:“唉,各地上奏的奏疏太多,且多是军务要事,朕若不早些看了送内阁速办,岂不贻误军机,酿成大祸?”

    明朝官员上奏的奏疏并不是通过内阁传送至御前,而是通过通政司或者会极门传送至司礼监文书房,然后进呈御前。

    在内阁设置之初,一般是皇帝看了之后,才会选择一部分奏疏送至内阁,这时内阁的阁臣们才能进行票拟。

    如此一来,就是内阁只能坐等皇帝送来的奏疏,行政效率太低了。

    所以后来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官员上疏的同时要以揭帖的形式抄送内阁一份,但也只是让内阁预先了解其内容,并不能直接处理,一切还是以皇帝送至内阁的奏疏为准。

    皇帝要是将奏疏扣押下来,即“留中”,那内阁就根本没法处理,因为他们连处理的资格都没有。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懒”得很,这项权利基本上就是司礼监的一群太监在享有。

    因此内阁若不能得到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根本什么事也办不了。

    譬如司礼监要是将奏疏留中不发,内阁连进行票拟处理的资格都没有,就别说内阁票拟之后还要送回到司礼监,由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

    所以说明朝内阁真有那么大的权力么?

    连办事资格都要一群阉人许可,遑论制衡皇权?

    其实内阁有没有权,完全是看皇帝一个人的意思,因为司礼监的权力完全是皇帝施舍的,随时可以收回。

    皇帝给内阁面子,内阁就有权,皇帝不给面子,管你太师太傅还是大学士,甚至只能匍匐在一群阉人脚下。

    内阁及文官们唯一的权利就是集体不合作,消极怠工,大骂皇帝,站在道德高地发动舆论攻势,因为一般的皇帝再有权,他也只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不可能自己撸起袖子开干,事情总要靠官员去执行。

    而且明朝的奏疏,一般都是公开的,很难进行保密,有专门的人去将奏疏抄录下来,编成邸报贩卖,没多久就弄到天下皆知,朝廷基本没什么保密意识。

    皇帝要是做了不符合官员们利益的事,那不仅在朝官员骂,还传之四海,天下士绅一起骂,就问皇帝你怕不怕。

    也就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不在乎,不合作?全杀了!老子自己来!

    太宗朱棣勉强也能行,但已经开始觉得吃力了,内阁这个秘书机构就是太宗发明的,而后世之君则是完全做不到。

    能力出众如嘉靖者,擅于玩平衡,擅于制衡,倒也能镇住场子,而平庸者,譬如弘治、隆庆,只能无为而治,让官员们玩去吧,朕听你们的就是。

    而万历的做法就不同了,你们不合作、撒泼打滚骂朕?那朕也不做事,消极怠工多欢乐,让朕不如意,那你们也别想升官,大家就一块耗着吧,谁怕谁呀。

    当然,如军国大事、银子税收什么的,万历还是抓得紧紧的。

    如此一来,反倒造成了罕见的晚明盛世,因为朝廷管得少,毕竟万历连官员都不怎么任命,民间极度繁荣,虽然弊病也不少,但比较起来,在现在民间上了年纪的士民眼中,还是万历时期最好。

    百姓无不怀念我万历爷!

    只是官员们长期得不到升迁,缺任也得不到补充,心里难免愤愤不平,更加怀念弘治朝君主和谐的美好时代。

    而现在崇祯朝又不同了,论勤政,崇祯皇帝也许比不上“劳模”皇帝朱元璋,但在明朝皇帝中居三望二还是没问题的。

    现在司礼监的作用也差不多废了一半,因为看奏疏、拣选奏疏下发至内阁、批红基本上都是崇祯亲自来的。

    不过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崇祯最信任的王承恩,一般也会在一旁伺候着崇祯批阅奏疏。

    票拟、批红尚有记录在案,而崇祯和司礼监看奏疏时的意见和做法,就基本属于“暗箱操作”了,外人很难知道。

    “这个余应桂到底想干什么?!”崇祯皱着眉头看了一半,突然将奏疏掷于地上,起身大骂。

    “朕让他总督陕西军务,速至陕西剿贼,又发帑金五万,可这厮行至山西,一直徘徊不前,是被闯贼吓破胆了不成?!”

    “万岁爷息怒!万岁爷息怒!”王承恩忙跪下规劝皇帝,“切莫被这畏敌如虎的庸官气坏了身子。”

    见崇祯喘着粗气坐回了御座,王承恩又悄悄起身,捡回奏疏,低声道:“既然这个余应桂畏敌不前,再换个能臣就是。”

    崇祯又接过奏疏,看了看,恨恨地道:“余应桂就地革职,陕西巡抚李化熙升任总督,勒令其立即进兵陕西,着内阁速办!”

    “是!”王承恩连忙答应。

    崇祯又拿起一份奏疏,看了半晌,有些犹豫地问道:“湖广巡抚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