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9章 党同伐异(1 / 2)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崇祯十七年正月廿六日卯时,东方的天空刚露出鱼肚白,崇祯皇帝命驸马都尉万炜告太庙,行遣将礼。

    接着崇祯行至殿前,敕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曰:“代朕亲征,以尚方剑从事,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

    李建泰急趋上前,跪在崇祯面前,伸出双手,一脸肃穆地接下了尚方剑。

    遣将礼毕,崇祯皇帝亲御正阳门楼,宴饯督辅李建泰,卫士分东西排列,自午门抵达城外,旌旗甲仗规模盛大。

    并召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掌印官及京营文武大臣侍坐,鸿胪赞礼,御史纠仪,大汉将军侍卫,应用法驾、宴席、作乐。

    崇祯皇帝居于中央,诸位文武大臣在一旁陪侍,酒过七巡,崇祯手持金卮(一种酒器)亲自为李建泰斟了三次酒,又拿出亲笔书写的“代朕亲征”送给李建泰。

    李建泰接下后叩头称谢,并向崇祯辞行。

    这时,兵部尚书张缙彦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向崇祯皇帝请求随辅臣李建泰出师。

    又作视死如归状,说了一番忠君报国,死而后已之类的话,还挤出了两滴眼泪,以表现自己对皇帝和大明天下的深情。

    其实这厮不仅是个无能草包,而且还没安好心,他已经预感到待在京师可能会有很大危险,于是想要跟着李建泰一起逃离京师。

    崇祯皇帝很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平寇重任,特简辅臣专征,卿职任中枢,还著详筹制胜,不必请行。”

    张缙彦无奈,白煽情了,只得退到一旁,和崇祯一起目送李建泰出行。

    看着李建泰上了肩舆,渐行渐远,崇祯皇帝不禁潸然泪下,国是日非,他现在就指望李建泰能重整旗鼓,尽快去山西挡住李自成。

    而崇祯身后的张缙彦却满眼里都是羡慕,心里暗道:“还是李建泰聪明啊!”

    然而“聪明”的李建泰运气却并不好,率领三四千军队走不到数里,乘坐的肩舆竟突然断了!

    这就很不吉利了,大军出征最忌讳堕马、坏轿子这类不好的事情,这都是将要败亡身死的征兆啊!

    李建泰极其恼火,大骂工部的人偷工减料,还迁怒于给他抬轿的人。

    就在这时,原本的青天白日竟突然变得天昏地暗,大风霾来了。

    一时间风沙走石,连一丈开外的人都看不清,全军大乱,旗帜、仪仗、兵甲扔得到处都是。

    士卒们都极度惊恐,若不是风沙太大分不清方向,只怕这支三四千人代天子出征的亲军很可能就此烟消云散了。

    不知过了多久,风霾才渐渐退去,李建泰重新整顿兵马,发现竟然少了二百多人!

    出城不过才四五里,士兵就已经开始逃散,李建泰心都凉了,觉得此行是凶多吉少。

    遂找来人占卜,不出所料,得到的结果是不利行师,这下李建泰更是惊疑不定,竟犹豫着不敢再走。

    跟随李建泰赴晋的进士程源说、监军凌駉等人纷纷上前相劝,“此行也,兼程抵太原,收拾三晋,犹可济也,若三晋失守,无可为矣。”

    但李建泰还是觉得不安心,又叫来随军的西洋人汤若望,询问他的意见。

    汤若望本是崇祯专门派来随修火攻水利的,但他一直供职于钦天监,懂天文历法。

    汤若望是懂科学的,表示这是正常的天气现象,李建泰这才勉强督促士兵继续南行。

    然而,心慌意乱的不仅是李建泰,崇祯从京师抽调的这三四千兵也是差不多的心态。

    近日来京师里人心惶惶,李自成连连大胜的消息不断传来,闯王已经在民间被传成了不可战胜的王者,这些士兵都是被逼着上前线的,其实他们很怕去山西打仗送死。

    现在刚出城就闹出这么多幺蛾子,谁还敢跟着李督师去山西,所以之后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行军速度也极为缓慢。

    崇祯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寄予厚望的督师李建泰以及所谓“精挑细选”的天子亲军,竟会是这般模样!

    而这时身在杭州的李致远正和张煌言在“有朋酒楼”里一边吃饭闲聊一边等消息。

    他们这一行人是在昨天天黑前才到的杭州钱塘江码头,好不容易在城门关闭之前入了城,住进了李致远常来的“有朋酒楼”。

    之后好好休息了一个晚上,今天一大早李致远就命人去巡抚衙门打听消息。

    “玄著兄,你说这个左光先出自东林?那只怕不太好通融啊!”自从知道了主持浙江剿抚事宜的左光先是“东林党”大佬左光斗的弟弟,李致远就有些头痛。

    “怎么了?李兄对东林有意见?”张煌言疑惑道。

    “倒也不是对东林有意见,”李致远摇头道:“只是东林出身的人自视清高,恐难以说服。”

    从明末开始及至几百年后,世人对东林党的非议就从未停止过。

    有说“东林党”大多一身正气,清廉正直,铮铮铁骨,堪称道德楷模的;也有说“东林党”是祸国殃民的朋党,将大明朝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