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0章 一事未成(1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崇祯十七年二月初八日,京师、北直隶一带大风霾,五色遞变,阖室照之赤如血,崇祯皇帝大惊,疑山西或有巨变,遂召廷臣于中极殿,并及陈演,户兵部科。

    初九,噩耗终于传来:太原沦陷!

    稍微懂点地理、军事的人都知道太原失守意味着什么:向北可以直逼忻州、大同、宣府,兵临京城;向东可以攻取平定州,继而拿下固关,即可直插畿南,再攻下真定,则京师的皇帝、百官们一个也别想跑!

    这更意味着山右全省皆坏,贼军可以向北长驱直入,京师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宣、大两镇!

    留给大明君臣继续扯皮、作死的时间不多了!

    惊闻噩耗的崇祯皇帝慌忙火急地命太监传话,召集六部、督察院、六科和翰林院群臣举行紧急朝会,一起议事献策。

    前不久,就有吏科给事中吴麟征提出尽弃关外并撤辽师回防京师,现在,闯贼连太原都攻下了,京师危在旦夕,大明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有点危机感的官员都知道孰轻孰重。

    在京畿附近的蓟辽总督(节制顺天、辽东二抚,蓟州、昌平、辽东三镇)王永吉和顺天巡抚杨鹗管辖重要军镇、关隘,比京师更早得知这一消息。

    王永吉拉着杨鹗的手臂叹道:“上倚吾蓟门一旅,今所调习整练者几何,而可以御贼?”

    “计莫若撤关外四城而守关,召吴三桂之兵入卫京师。”

    “都下公卿莫肯先发,吾两人于责无所诿,其何可以不请?”

    杨鹗回道:“善。”

    于是二人相约一起上奏朝廷:“请撤宁远吴三桂兵守关门,选士卒西行遏寇,即京师警,旦夕可援”,并写成奏疏命人紧急呈至御前。

    崇祯皇帝看后深以为然,他早就想撤关外之兵保卫京师了,奈何陈演、魏藻德等内阁重臣坚决不同意,而且他也不想背负放弃疆土的骂名,所以才一直拖延到今日。

    现在有了当事的边镇督抚上疏支持,崇祯觉得这回应该能说服内阁了,于是他拿着王、杨二人的奏疏,给内阁阁臣观看,问他们意下如何。

    陈演、魏藻德看后愕然而不敢应对,这让崇祯很是失望,命朝臣先行商议后便拂袖而去。

    见皇帝离开,陈演才道:“上有急,故行其计;事定而以弃地杀我辈,奈何?”

    魏藻德也表示:“无故弃地二百里,吾不敢任其咎!”

    吴麟征争辩道:“此何时,而可顾后患冈决?”

    见内阁诸臣皆默然不应,吴麟征心急如焚,复为议数百言,然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

    吴麟征只是一个吏科给事中,他一人哪能代表六科言官?

    六科意见都不能统一,遑论参与朝会的文武百官,于是诸人争论良久,还是未能达成统一意见。

    不得已之下,众臣上疏皇帝,请以三桂之父吴襄入为中府提督,召其询问对策,又将这一难题推给了吴襄。

    吴襄到了之后,崇祯皇帝立即谘以弃地守关策。

    明眼人都能看出此举实乃多此一举,而且简直是天真、幼稚、愚蠢到了极点!

    吴襄是谁?

    他是吴三桂的老爹,是辽西将门利益在京师的代表和传声筒,你问他该不该放弃关外土地、城池,这不是和问猫儿要不要放弃吃鱼偷腥一个结果么?

    吴襄听了崇祯皇帝这话,心念电转,暗暗大骂提出此议之人:这是哪个狗日的想断咱辽西将门的财路啊!

    关外是我们辽西将门的根本之地,若放弃,我们以后还怎么挟关自重而向朝廷、向天下要钱?

    几十万家口都喝西北风去?

    不和建虏鞑子一直僵持着,爷们还怎么发战争财?

    关外可是个聚宝盆,是咱辽西将门养着的吞金兽,如此宝贝怎能说丢就丢?

    建虏鞑子有啥大不了的,咱们和他谈笑风生一家亲。

    辽西将门喜闻乐见的事,你说丢弃,你算老几!?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想断咱辽人的财路,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任何外人想染指咱辽地都不行,即所谓“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管他什么狗屁川军、浙军、白杆军、戚家军,谁来都一律坑死!

    是以吴襄刚听到崇祯的话,瞬间就变得极为激动。

    当然,他不可能说出什么“关外是咱关宁人的地盘”这种混账话!

    这种情况,当然是要以国家民族大义、祖宗之地之类的政治正确来坚决打死的啦!

    于是吴襄大义凛然如义士、烈女一般,毅然决然地疾呼道:“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崇祯又道:“此朕为国家大计,非谓卿父子弃地!”

    “贼势甚迫,料卿子方略足以制之乎?”

    吴襄自然是不愿意让儿子撤回来的,否则还怎么保证他们的利益,我儿子三桂一定得留在关外,关内这不还有我吴襄么,遂对曰:“臣揣贼据秦、晋,未必即来,即来,亦遣先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