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3章 最后一战(1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南迁既然行不通,那就只能固守京师了,现在京城内外防守极其空虚,所谓的二十万大营兵或许连四分之一都不到,且多是老弱病残,毫无战力可言。

    加之这时候已经入春,传言京师流行疫病,京营兵多有逃亡,贼还未到,而京师已有崩溃之兆。

    是以君臣上下都知道,现在的京师极其脆弱,比土木之变的时候还要凶险百倍。

    以京师目前的情况,一旦贼军兵临城下,恐怕很难守住,急需调外军入援。

    其实崇祯先前早就下旨给了内阁,要召关外的吴三桂等人回师保卫京畿,但却被内阁首辅陈演给压了下来,迟迟没有下发通知。

    导致此事一拖再拖,延误了战机,以致于现在李自成快要占领山西全境,局势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崇祯早就不爽陈演了,加之陈演刚才赞同太子南迁,崇祯遂借题发挥,当朝发难。

    陈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当然知道京师很难守住,大明迟早要完蛋,若继续当这个首辅,搞不好以后还得承担亡国的罪名,于是立即表示要引咎辞职。

    群臣见风使舵,争相攻击陈演,激愤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表示要追究陈演的罪责。

    吓得陈演跪伏在地上连连磕头,惶恐道:“我判断失当,罪当死!”

    他这副样子更让崇祯恼火,愤然大骂:“汝一死不足蔽辜!”

    陈演不敢回话,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良久之后崇祯才叹道:“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随后,崇祯一摆手,命人将其轰出了大殿。

    陈演就怕皇帝当场就要杀了他,现在保住了命,才松了一口气,这亡国首辅不做也罢。

    无官一身轻的陈演本想逃离京师,但他为官多年积累的财产太多了,又舍不得丢下,他心想,就算这个李自成得了天下,也总是要官员给他治理天下的,应该不会拿我这个国之重臣、前朝宰辅怎么样吧?

    心怀侥幸的陈演遂留了下来,静静地等待新朝新君……

    内阁首辅被轰出了朝堂,也即下野滚蛋,再加上李建泰督师离京,内阁缺员严重。

    崇祯遂进魏藻德礼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河道屯练,往天津;进方岳贡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漕运屯练,往济宁。(1)

    魏藻德听到这个差事,心里正喜滋滋地,大明都要完了,他自然也是不想干这个首辅,去天津等待新朝建立正好。

    他正要领旨谢恩,不料,有太监小声提醒崇祯道:“各官不可出,出即潜遁!”

    崇祯顿时惊醒过来,担心这帮天杀的文官要跑,遂止藻德等不遣,并命其接任首辅之职,魏藻德无奈,只得顿首谢恩。

    接着,崇祯又追问守城御敌之策,群臣相顾无言,崇祯只得亲自点名,责问刚才反对南迁最激烈的光时亨有何良策。

    光时亨只知道揣摩皇帝的意图,他能有个什么办法,迟疑半晌,才吞吞吐吐地表示:“京师武备废弛已久,臣认为,或应召天下兵马勤王……”

    然而,这时侯崇祯又犹豫了,勤王保驾可是很丢面子的事啊,这似乎是昏君的标配……

    遂询问群臣的意见,户部尚书倪元璐、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太常少卿吴麟徵和刑科给事中孙承泽这时也同意光时亨的建议。

    并坚持认为朝廷必须面对现实,至少应立刻从宁远召回吴三桂,从蓟州召回王永吉,从密云召回唐通,否则京师必将毁于一旦。

    这时候崇祯对督师李建泰的军队仍抱有一线希望,久未听到他的消息,说不定他能阻止贼军的推进呢……

    于是,廷议遂罢,还是先等李督师的好消息吧。

    崇祯十七年二月廿九日,宁武关陷,总兵周遇吉壮烈殉国,山西最后一支坚持抵抗之师全军覆没。

    在此之前,周遇吉从代州退守宁武关,贼军亦接踵而至,数万人大呼“五日不降者屠其城。”

    其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周遇吉却依旧泰然若定,不为所动,他压服诸将,指挥士卒四面发射大炮,一连数日,竟杀死贼军万余人,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果。

    但火药将尽,贼兵仍源源不断地向关隘涌来,攻城越发急迫,有部下迟疑着请求周遇吉与贼军说好话。

    周遇吉大怒道:“你们有什么好怕的!”

    “今天如能战胜,全军得忠义之名,万一胜不了,大不了你们把我绑起来交给贼军好了,现在还没到最后关头,随我杀贼!”

    于是军心稍定,周遇吉又在城内设下埋伏,派弱兵出战引诱贼军入城,然后立即放下城门,又杀死数千贼兵,并重伤李自成麾下四员骁将。

    李自成这时候终于害怕了,他一路打来都胜的很轻松,现在遇到了硬茬,本就心志不坚,存有侥幸心理的他立时想要退却。

    反正打下山西已经是出乎意料,回去再收拾湖广,拿下江南,天下三分之二都在他手上了……

    李岩力劝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