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醒悔(1 / 2)  崇祯大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第一卷风雨飘零

    “皇上,海商虽然贪婪,可亦是大明子民。

    建海上秩序,坐收万金反哺大明国库,只能暂缓财政危机,却不能彻底解决国朝局势。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国朝毕竟和郑芝龙此等盗匪不能相比,臣唯恐情急之下,有人铤而走险,反叛朝廷。”

    孙承宗一脸忧虑,缓缓的说出心里的顾忌和担心。

    呵呵……呵呵……

    崇祯皇帝影帝附身,嘿嘿冷笑,手抚御案,继而哈哈大笑,仿佛听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其实,他心里明白孙承宗说得没错,是有这个可能出现。

    可那又如何?

    郑芝龙能收保护费,为什么大明朝廷反而不能?

    还不是纵容太过,以至于助长了江南海商的脾气。

    再加上朝堂上有东林党人替他们说话,使得他们行事愈发肆无忌惮。

    对了,眼前的孙承宗也是东林党人,而且还是大佬中最顶级的那种。

    正在狱中的另一个东林大佬钱谦益,充其量只是他的小弟。

    因为,钱谦益是他的学生。

    虽然,这跟授业解惑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孙承宗录取了他而已。

    可是,学生就是学生,哪怕是名义上的也好,这就足以形成利益纽带。

    想来,这或许是本尊明知孙承宗的本事,却弃而不用的原因吧!

    但孙承宗又和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不同,因为他是真正的德行一致,为国为民者。

    可惜,睿智如他,也还是没能看清形势。

    或者说,身在局中,谁也不愿往最坏的方向考虑。

    考虑到这里,崇祯皇帝停止令人心瘆的冷笑,神色转为哀苦,情真意切的对孙承宗说道:

    “孙阁老,朕只想为国取利,并不想官逼民反。

    你们东林党人口口声声说朝廷与民争利,可实情真的如此吗?

    商之有本者,大抵属晋与江南一带。

    各商贾家肥身润,钱财使之不尽,用之不竭,却不用上缴国朝分文。

    而大明各省发展不均衡,北方各省百姓则难以忍受税赋,一遇天灾更是食不果腹,易子而食。

    将心比心,他们除了造反,你说能怎么办?

    这就是西北叛贼,屡剿而不绝的原因。

    还有,关外东虏步步紧逼,辽东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怎么办?

    原本理应开源节流,才是正确举措。

    可现在开源没有,节流倒是搞得不错。

    朝上东林诸公指责辽东将士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

    对辽东前线,怎么花钱少怎么搞。

    可辽东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将领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钱很少,士气极为低迷。

    这又谈何守家卫国?

    若真等到大明灭亡了,朕的项上人头固然不保,蒙羞祖宗,可孙阁老又何去何从?家中百余口又何去何从?

    真要是西北叛贼得了天下,那也倒好!毕竟还是汉家天下,天下亿兆子民至少还有活路。

    可若让关外建虏火中取粟得了大明江山,孙阁老想过后果吗?

    异族入主中原,会发生什么,朕想不用多说,看看历史便知。

    若此,朝堂诸公包括朕,皆是历史的罪人呐!”

    崇祯皇帝说完,蓦然长叹,无奈而又悲切。

    历史,可不正是如此!

    “皇上,臣受教,臣有愧!”

    崇祯皇帝剖心泣血的一番真情告白,让年岁已高的孙承宗流下感动的泪水,更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恨。

    东林党,最开始以无锡的东林书院为中心,讲学传道。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以道德为信条,重建道德权威。

    然而,任何团体,一旦有了政治上的追求,那么驱动它的就不是原先的信仰和教条,而是自己团体的政治利益和诉求。

    随着东林党人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有势力的团体和党派,有了党派的利益和追求,他们开始丧失原先的信仰。

    逐渐的,他们借道德之名,谋党派之利。

    就这样,东林党成为大明党派之争的主流。

    你方唱罢我登场,朝堂上只要一方当权,另一方就尽排挤对方之能事。

    于是乎,就变成不得势的时候对当权者口诛笔伐,掌权的时候却又拉不下读书人的面子,自恃清高,不懂得为官之道。

    终于,大明朝廷在党争之下,一事无成,渐渐走向衰败。

    孙承宗脑海里掠过这一幕幕,心里终于有了决断。

    “皇上,微臣余生愿为消除党争而努力,并宣告就此退出东林党,惟只尽心国事,以国事为重。”

    孙承宗俯身下跪,掷地有声泣道。

    “孙阁老快快请起,爱卿能自我警醒,朕心甚慰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