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九章 栽培(1 / 2)  崇祯大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第一卷风雨飘零

    赠刀仪式结束后,崇祯皇帝把三百名武进士全部留在京营,开始他们为期半年的炼狱训练。

    这是学习军事技能最快的方法。

    过去,大明历代包括崇祯四年的武进士及第之后,都是直接授予武将职务,然后带兵打仗。

    这一点,崇祯皇帝认为非常不妥当。

    尽管新科武进士中的大部分人,基本武艺都算可以,十八般兵器好像也有模有样,甚至兵书也读过几本。

    可这又如何?

    还不是纸上谈兵。

    说实话,一些边疆的将门世家还好一点,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可寒门子弟呢?

    不要说带几千人的兵马,能带好一个总旗五十人就算不错了。

    这时代的武进士,不像后世的军事学堂,可以有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军事技能,都是靠自己摸索和考试,勉强算半个理论派。

    真要到部队带兵,估计要闹笑话。

    所以,崇祯皇帝把他们全部交给平头哥曹文诏,让他们从头学起。

    客观上说,平头哥读书不多,要讲理论是不如这些武进士的,

    他虽然能征善战,却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

    不过,打仗这个行当,有点特殊性。

    这就好比打架,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

    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崇祯皇帝希望,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产生巨大的能量。

    希望这些武进士中,能产生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这等成功的范例。

    甚至,不需要像他们这么优秀也行,能有他们的一半,崇祯皇帝就心满意足了。

    到时候,一部分留在京营带兵打仗,一部分抽调出来,组建讲武堂,成立大明正规的军事学院。

    这才是大明武运长久的根本。

    毕竟,崇祯皇帝的野心太大了,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规军人,为大明浴血奋战开疆拓土。

    所以,这些天之骄子发现,他们被仍在京营,和其他普通将士一样,成为最底层的一员大头兵,开始整操列队刻苦训练。

    应该说,崇祯皇帝这样的做法,对这些武进士有极大的落差感,完全不符合他们之前的设想。

    说好的文武并重呢?说好的高官厚禄呢?

    还有如此拉风的赠刀仪式,现在这样算什么?

    曹都督天天跟凶神恶煞一般,提着鞭子动不动就是一鞭下来,这谁受得了啊?

    不过,没办法?

    他们只有承受着。

    大明军规是严厉的,若是逃兵,抓住可以当场枭首。

    这基本的军规,他们这些武举之人自然明白。

    还好,这些高贵的天之骄子发现,京营虽然有各种刑罚军规,但也有他们不敢想的各种福利。

    先说说最基本的一日三餐。

    或许这在后世很正常,但在大明,尤其是现阶段,并不多见。

    普通百姓家,能把一日两餐料理下去,应该算是小康之家了。

    不同的阶段,小康之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如今在京营,这是最基本的配置。

    而且,一日三餐,顿顿有肉有鱼,三荤两素,馒头稀粥咸菜随便吃,这叫吃得一个丰富啊!

    顿时,这些刻苦训练的武进士和京营将士,过上曾经只有在梦里才能过上的日子。

    应该说,这些武进士中,穷苦人家还是居多的。

    所以,训练虽然很苦很累很乏味,但还算是可以忍受。

    毕竟,如果不能吃苦,也成不了武人。

    再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大问题了,也悟出一点东西。

    温饱温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自然是服装的问题了。

    一入京营,来的时候就发了一套,清一色的对襟罩甲、长腰军靴。

    待天气转冷,皇上又为他们每人定制了两套红色的鸳鸯战袄,长齐膝,窄袖,内里装填棉花,兼具防御和保暖的功能。

    这待遇也太好了吧!

    时局到了现在,即使是京营也已经一年发一套军服。

    军官将领自然无所谓,到成衣铺定制即可。

    苦的是底层将士,根本没人理会他们。

    再说,有点闲钱做服饰,谁也不会做成军服,而军官则是官场需要,自然不同。

    只不过京营的军服是两种颜色,一种灰色,一种红色。

    表现优异、训练刻苦的将士穿红色鸳鸯战袄,表现不好的穿青色,用于区别对待。

    这些每个人都理解,军队原本就是等级鲜明的地方,他们心里有数。

    如果说只是这些,尚不足让他们悟出一点东西,只能说皇上现在重视武人而已。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