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沉睡的猛虎(1 / 2)  超次元卡牌对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找人帮忙空着手来可不行。

    曹操和孙权当然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

    这也是刃心作为决断的衡量要点。

    现如今四分天下的局面,随随便便攻打其中一个国家,如果和其他两个国家的关系不搞好,被人背后捅刀子是致命的事情。

    这四国之中,由以曹操面临着刘备,孙权,刃心三人的夹击,处于中心最为危险。

    因而他的举动,也每每都是最为大胆。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也是曹操一直找麻烦的一个原因吧。

    那么假设曹操愿意放弃本身对于他已经没有太大意义的司隶给刃心。

    而孙权,如果他也愿意许诺给刃心徐州,这个本来在吴国内部也没多少人认为可以守住的州郡。

    这样一来,刃心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刃心有三种选择,也可以说是有两种,甚至于一种。

    一是不计前嫌帮助孙权抗曹,并在关键时刻联合刘备合围曹操,以达成,晋,吴,蜀,三国联军吞灭魏国,最好可以平分整个中原的美好构想。

    二是帮助曹操对付孙权,一起瓜分江东的同时,顺便报昔日的反叛之仇,以及两次进犯徐州的怨气,安定整个后方。

    三就简单粗暴一些了,也许是有些令人无法理解,但还是需要提出来,那就是两不帮,选择收下曹操送给刃心的司隶,转而进军潼关,正面怒怼刘备。

    这三种选择,其实真的要选,刃心选哪一个看起来似乎都没有错。

    每一个选择都有选的道理,每一个选择的放弃,也会有足够的理由。

    司隶和徐州并不算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司隶对于曹操本来就已经没有多大用,一旦曹操那边开打,刃心这里按兵不动,就已经算是帮他了,至于徐州,孙权如果守不下来的话,交给刃心,和那个时候曹操将徐州交给孙权是一个概念。

    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会让贼人得逞。

    故而这个司隶和徐州,刃心看起来白白收下没有什么问题,可实际上,算是借花献佛了。

    曹操这是在给自己定心丸的同时,给刃心上交一点安保费的意思,不过从他先给孙权发书信,然后给刃心发书信的先后顺序来猜测,无论刃心这边什么反应,这个孙权他怕是要打定了,这两个人毕竟还是有仇的。

    孙权也是招惹太多人,刃心和曹操现在都对他的言行有所不齿,只是碍于某些“情面”,不好发作出来。

    刃心到了现在也不在意徐州,只是孙权如果愿意物归原主,即使不是完璧归赵,刃心也应该不会拒绝。

    如此一来,岂不是选择第二种策略就最好了吗

    可实际上而言,刃心要是都不在乎司隶和徐州的话,选择第二种策略对于刃心反而没有什么吸引力。

    刃心并不在乎对于孙权的仇恨或者怨气,而且即使孙权被灭,他也并不认为,后方就真的可以安定下来,瓜分江东,这种事情对于刃心更是“遥不可及”。

    试想刃心和曹操一同出兵伐吴,即使攻破了吴国,以徐州作为战线和曹操争夺江东,没有精锐水军的晋国真的占有什么优势吗

    他的大本营到底是在河北,而不再荆州。

    刃心不可能同意和曹操一起打败孙权,即使拿到了徐州,可出卖了孙权就相当于把整个江东拱手让给了曹操,到时刃心后方何来安定的说法。

    这种事情,刃心也当然不愿意看到。

    那这样一想,反倒是第一种选择会比较靠谱一些,晋,吴,蜀,三国的兵力攻破魏国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公平的平分整个中原,似乎才是最为稳妥的,曹操就在刃心的眼皮子底下,刃心不用担心舍近求远的问题。

    可也正是因为这是在刃心眼皮子底下,所以他才不会那么傻,把战火烧到自己脚底下,还将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反而去和别人平分。

    曹操的地盘迟早是刃心的,如果这么假设,他根本没有必要和吴蜀联盟。

    况且,之前刃心和孙权一起联盟就没有打过曹操,吃过上一次的亏,有了教训,刃心不想打无把握之仗。

    再说了,于情于理,曹操这一刻也算是给他白白送来了司隶这样的领土,他这个时候反而总是想着捅别人的腚眼子,会不会显得有些太不地道。

    刃心不是这么损的人,他和孙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当然了,这就只是说笑了。

    刃心不会出于这种考虑,却是由于,如果在他看来,曹操若为奸雄,那么蜀吴就有点过于老奸巨猾,这两个加起来是不会比曹操好对付的。

    如果让刃心选择,他之前没有打得过曹操,这一次如果有机会,他宁愿再去和曹操这样的人交一次手,双方真正拉开阵势在战场上分出一个高下来,也不想和刘备以及孙权,这样亦如同蛇鼠一般的人打交道。

    不止是费劲的问题,而是他真的不会认为,按照预想三分天下之后,他能够打赢之后的两个国家。

    蜀吴这种国家弱小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