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新世界(2 / 3)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水平,原本李铮所在的那个时空,这个时代欧洲称之为中世纪,愚昧腐朽,而华夏则正是大唐王朝的高光时刻。

    但在现在李铮所魂穿的时空中,虽然亚非欧大陆的板块基本与李铮的前世的时空差不多,在亚非欧各处诞生发展出的各类文明也是差不多,同样是四大文明,从西到东,分别是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大部分精华的西方文明,中间则是承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部分古埃及文明的两河流域文明,覆盖整个亚欧大陆腹心部分,而在亚欧大陆的东方则是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还有南亚次大陆上没有什么侵略性的古印度文明。

    在李铮前世的那个时空这四大文明间除了相隔极近的西方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间会经常互相撕逼争斗外,其余文明间因为相距较远,或是被沙漠高山等地理绝地阻隔,各大文明间不要说是发生你死我活的大战了,就是连交流都十分的困难。

    但在李铮现在所魂穿的这个时空,四个文明间除了与世无争的古印度文明外,其余三大文明所诞生出来的国度外加亚欧大陆北部的那些游牧民族,已经血战了千余年了,死伤的人类数以亿计,之所以如此血腥残忍,却是因为广博亚非欧这块大陆地理上的一点看起来很是细小的改变。

    与李铮的前世不同,现在这个时空的亚非欧大陆,苏伊士运河并不需要开挖,他是自然形成的,所以从古至今地中海就与红海相连,与印度洋相通,而在西亚的北部高加索地区也不再是一块封闭的山区,因为也有一条很是宽阔的水道横穿了整个高加索地区,原本高加索地区的中心城市第比利斯不再是一座粗狂的山区城市,而是秀丽的海滨城市,是这条名为高加索水道上的最重要枢纽,因为有这条高加索水道的存在,所以黑海与里海就相通了,而原本就与黑海相通的地中海也就与里海相通了。

    从整张亚非欧地图上俯瞰过去,这自然形成的苏伊士运河和高加索水道,就如两条细小的指缝一般,仿佛是无关紧要的,但就是这两处看似细微的变化,就是造就了现在李铮魂穿到的这个世界这个东西方激烈对抗的根本。

    有这两条水道后,西欧大陆无论是马赛、威尼斯、班加西、亚历山大、雅典、塞浦路斯、安条克、锡诺普、卡法等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商业城市,还是里斯本、波尔图、雷恩、安特卫普、伦敦、科克、朴茨茅斯等大西洋沿岸和英伦三岛上的码头城市,也能直航向中亚内陆地区和印度的西岸,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东西方商贸的往来。

    那种贸易的规模,起码是原本李铮所在那个时空的几十倍甚至是百倍,原本那个时空中,即便是丝绸之路最兴盛之时,从汉帝国输送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一年也至多不过百多匹,而现在李铮魂穿的这个时空,因为丝绸之路的后半段可以完全走海路运输,所以无论是运输的速度还是数量都是大大增强的,在和平时期,汉帝国每年输送到西方的丝绸多大数万匹。

    管中窥豹,从丝绸一项货物上,便可见在这个时空内东西方间商贸量有多大,里面的利益有多高,是让常人难以想象的,自然这个时空中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东西方的重要商道的重要性,无疑是比李铮原先所待着这个时空。

    从丝绸之路上获利的所有国家民族,无一都不想着将这条丝绸之路占为己有,但可惜丝绸之路实在是太长,横跨了大半欧亚大陆,即便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民族,也是无法打下如此广阔的土地,完全掌控整条商路。

    既然无法完全占据整条商路,那么占据到丝绸之路上的某一重要节点,尽可能的攫取到巨量的财富,自然就是盯上丝绸之路的那些国家民族势力的首要之选,所以自古以来在这条横贯欧亚商道上就无时无刻不爆发着无比血腥激烈的战争,整条商道几乎就是由累累白骨铺成的。

    在整条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有四个,除了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苏伊士和联通里海和黑海的高加索水道外,还有一个就是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三个关键的节点,无论是被那个国家民族完全占住,所从商道上攫取到的财富,都必定是能使其腾飞。

    但那三个节点虽然重要,却是比不上最后一个,那就是中亚这一块亚欧大陆的中心之地,尤其是大汉帝国设立的安西大都护地区,更是整条商道的通衢之地,是最重要之地,因为古代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提供地汉帝国的商品,出了河西走廊后,便开始在中亚地区分流,或是往西通向西亚和欧洲,还有北非等地,或是往北通向北方游牧民族聚集地,又或是往南通向天竺之地,而西亚、欧洲、北非、印度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货物,也是在中亚地区交易分流的。

    所以整个中亚尤其是大汉帝国所设立的安西大都护之地,其实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从此地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成千上百条的商路,能够辐射整个欧亚大陆的腹心区,影响整个文明世界。

    因此自古以来,亚欧大陆上任何的国家民族,谁能占据中亚,谁也就掌控了欧亚贸易的主导权利,谁就能获得成为超级大帝国的一块重要奠基之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