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1章:谋略(2 / 2)  党军荣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应付,互打太极。

    1934年一月一日,在元旦到来的时候,国民政府的各路大路,正式踏上平叛的道路,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也被抽调离开青海,参加对福建事变的清楚。

    福建的作战异常激烈,除了一部分十九路军将领投靠蒋校长外,其余部队则是坚决抵抗,但是无法阻拦精锐的中央军进驻福建。

    在福建展开大战的同时,在宁夏的马宏逵和孙殿英也拉开了大战的幕布。

    在国民政府的授意下,任命孙殿英为宁夏屯垦督办,孙殿英有了国民政府的命令,于是在也不愿意离开宁夏了,而马宏逵虽然对孙殿英有怨言,却是始终克制自己。

    在孙卫华的授意下,一部分马鸿宾的部队,装扮成马宏逵的部队,对孙殿英部队展开了袭击,歼灭了孙殿英的一个步兵连。

    随后孙殿英部队出动了一个团,对马宏逵的一个营实施伏击,歼灭了马宏逵的一个步兵营,至此,双方的大战彻底拉下了幕布。

    1934年一月十五日,孙殿英和马宏逵彻底撕破了脸皮,双方在宁夏展开了一次次的战斗,损失的人员在上万人。

    他们似乎忘记了孙兴华的存在,他们都认为只要除掉了对方,就可以控制了宁夏,双方打的不分上下,甚至还出动了不为人知的隐藏实力。

    孙殿英的部队之中有侦察机,马宏逵的部队之中有先进的高射炮。

    几门重型火炮,更是让所有人惊讶万分。

    孙兴华对于双方的作战,始终保持看热闹的心里。

    在甘肃和宁夏的分界线上,孙兴华准备了一个师的兵力,在宁夏和绥远的分界线上,也有一个步兵师的兵力。

    然而在这个时候,青海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青海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国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体后,在对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的称谓。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个民族的统称,说明中华民国代表当时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的统一体向自觉的民族统一体过渡的完成。

    马步青的存在,就是为了不引起青海少数民族的疑心。

    但是孙兴华实施的政策,却在青海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反对。

    分田种地,是孙兴华最基本的政策。

    农业,粮食为立国之本。任何时候,粮食都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中国人多地广,为农业大国,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

    所以孙兴华在来到甘肃之后,是以农业为重,积极发展农业,争取做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耕者有其田。

    在胡宗南第一师调离青海之后,孙兴华就把马步青叫到了甘肃,让他宣传了一份政令,就是耕地三七五减租。责令青海全省,土地一定要种粮食,不要种植罂粟。

    在孙兴华初来甘肃的时候,甘肃的土地上面,都是种植罂粟。政府方面不但不制止,反而鼓励农民去种植罂粟。

    农民们种植罂粟,是因为可以给他们带来比种粮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但是却减少了粮食的储存量。

    孙兴华到甘肃后,对待这个问题,可是十分的重视,使用了重典,才让百姓们开始种植粮食。

    但是在青海方面,孙兴华的重典,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没有人愿意去种植粮食,多数的人都坚持种植罂粟。

    鸦片是各地军阀主要的经济收入,虽然国民政府一再的实施禁烟法,防止鸦片对市场的流入,但是实际上面,国民政府的一部分税收,就是来源于鸦片。

    “青海农民联合到一起,说是种罂粟,他们还可以活下来,种粮食连佃租都交不起。如果政府强令他们种植粮食,不如去要了他们的性命。”兰州省党部里面,沈楠一脸忧愁的说着。

    甘肃是孙兴华的地盘,所有的政令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执行,但是青海却不是,政令在各县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1秒记住爱尚:.。手机版阅读网址: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