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六章 未雨绸缪(2 / 3)  大明官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之初,随隋制,均田地,轻徭赋。重名士、感忠臣,励精图治百年,终得开元之世;而当今皇上在元失其驭、四方鼎沸的形势下,以其雄才大略驱逐鞑虏,天下归心,开创了大明万里基业,皇上也一样轻徭薄赋‰民休养,但吏治废之久矣,皇上才施以猛药治吏,但皇上心中也知,宽柔相济才是长久之道,所以他才不予余力地以大儒教授太子,教与其仁君思想,可惜太子不幸早夭,但皇上最终选择了同样宽仁厚道的皇长孙,他何尝不消二代明君以仁义治国,实现他心中的仁君之梦。皇上以天下为念,托社稷于长孙,这是国之大义,我李维正虽出身卑小,但也知大义之下,民望所归,又胆敢以私心废之,先生实在是小窥我了。”

    李维正一席话说得方孝孺也一阵惭愧,他连忙站起来躬身谢罪道:“公之语如雷贯耳,孝孺心窄,在此向大人道歉。”

    李维正连忙回礼道:“我们当捐弃前嫌,一同为我大明的仁儒之君而效命。”

    方孝孺抬起头,望着李维正清澈而坚定的目光,他心潮澎湃,异常激动地说道:“我愿种公之策略而竭尽全力!”

    当天下午,方孝孺便找到了朱允的另外两个师傅黄子澄和齐泰,向他们通报了李维正愿为外应的计划。黄、齐二人虽不似方孝孺那样激动。但他们也认可李维正的策略正确。朱允确实是需要外援,不过两人还有另一种私心,他们不消李维正留在朱允身边,怕他从前的锦衣卫名声玷污了朱允的仁义之名,更怕他将妹子许给朱允从而控制住他们的学生,将来夺取本该属于他们的位子,所以李维正想去遥远的辽东对付高丽人,那是最好不过,三人四般心思,便将此事敲定下来。即使皇上无此意,他们也要主动要求把李维正调到外地领兵。

    而李维正从方孝孺府中出来便直接回了家,他没有去找朱植,现在还不到时候,着墨太多反而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李维正近半年的策划,命运女神在他人生的低谷之时,终于对他展开了甜美的笑容,二天一早,几名宫吞卫在中军府找到了李维正,皇上命他立刻进宫。

    朱元璋是在批阅奏折时无意中看到了中军府的上书,奏折的标题是《谨防辽东有变》,这个题目正好敲在了朱元境的心坎上,这几天他正在为此事登,他在十天前接到辽东都司发来的快报,禀报女真人内部发生了火拼,这件事让朱元璋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他开始怀疑高丽撤兵的诚意,高丽撤军后说需要用半年时间来清查女真人,可清查的结果怎么变成了火拼。

    朱元璋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在辽东建藩国,这是他考虑了近十年的方案,最初是用于防御蒙古,但随着蒙古势琉渐衰落,他便将这个方案放弃了,但随着高丽不断向北扩张。朱元璋忍无可忍后,最终决定在辽东建藩,抑制高丽的北扩,他在诸多儿子中选中了十五子卫王植,他今年二十岁,弓马娴熟,正好对付高丽人,本来朱元璋是准备下半年才改封朱植,但辽东的不祥之感让他决定立刻在辽东建藩,正如李维正的猜测,他一纸诏书便将参加完太子出殡刚刚返回封地的朱植又叫了回来。

    不过中军府这份奏折也同样让朱元璋呆住了,他忽然意识到什么,连忙翻到最后,这本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折果然是李维正所上。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又翻到前面。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李维正在奏折中写道:“臣深知高丽素为背信弃义之辈,其王骑墙之策久矣,早年明尊天朝,暗勾北元,所思所图皆为我天朝土地,今被耽罗岛局势所迫,不得已南撤,一旦耽界岛归己,高丽必背信毁约、返军北上,陛下仁义终被宵小所趁,臣以为,大明已仁至义尽,高丽李成桂之流,非武力不能服之,若陛下有心南征高丽,臣愿为陛下献三策……”

    朱元璋一口气读完李维正的奏折,他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在处理耽罗岛之事上确实有些草率了。轻信了高丽的诚意,先还其岛,再要其撤军,最后还答应延迟半年交接,现在看来,很可能被李维正言中了。

    朱元璋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便是知错能政,尽管他也要面子,会在改错的方法和时间上做文章,但毕竟他不会将错就错,死硬到底。

    比如他罢黜了李维正,事后他很快便知道了炮轰釜山的真相和山东饥荒的惨烈,但他并没有立刻赦免李维正,而在过了半年后,才借口甘薯之功赦免了他,而李维正今天这本奏折上得恰到好处,言辞凿凿。甚至让朱元璋有点怀疑李维正是不是已经得到什么消息,不过想想也不可能,他消息再快,也绝对快不过自己,朱元璋忽然生出一种念头,他很想看一看这个已经八个月未见的年轻人。

    很快,侍卫进来禀报,李维正已经带到了,朱元璋随即召他觐见。随着一阵脚步声,李维正走进了御书房,他上前一步跪下道:“臣李维正参见陛下,纵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没有立刻让他起身,而是仔细打量一下这个险些被他灭三族的年轻从三品高官,他的相貌比去年显得成熟了许多,下颌上也蓄了短须。以前从他身上所散发的那种张扬和锐气已经不见了,取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