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九十章 神女东君(求票票)(2 / 3)  秦时小说家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一闪,不为大用。

    浪费精力在燕国身上,怕是到时候齐国、魏国、楚国起别样的冲突。

    思忖良久,秦王政实在是难以决断,欲要和中枢文武重臣商榷,可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灭赵才是他们现在该做的事情。

    “灭魏还是灭燕”

    “却为国决要事,玄清之见,魏国与燕国均疲弱乏力,虽言近年来魏国嚣魏牟、燕丹变革一二,终究起色不显,政情昏昧,灭任何一国都可功成”

    周清神色一动,不曾想却是此等之事,略有思忖,踱步厅殿之内,轻缓言之。

    “莫不武真侯以为可同时灭两国”

    秦王政一笑回应。

    “韩非亡征有语,木虽朽,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燕魏两国虽弱小,但燕国北连匈奴,东接东胡,南下与齐国相邻。”

    “四方俱有飞骑轻兵,快捷灵动,若结盟连为一体,秦军全力一战胜负亦未可知,两国之决断,武真侯欲要先下何国”

    燕国与魏国的形势,秦王政了如指掌,却是孱弱,可也不能够小觑。

    灭赵大局,堪堪两年,而且从上将军传来的文书,秦军伤亡不大,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更重要的是灭赵并未引起山东其余四国合纵之心。

    而诸国合纵,是秦王政先前一直担忧的,否则也不会让姚贾、顿弱、盖聂亲自坐镇山东,而今赵国将灭,山东诸国纵然合纵,压力也不显。

    “赵国若灭,剩余四国中,除却魏国之地有缺,其余三国地域辽阔均在三千里以上,分兵灭之,殊为不妥,但在一国陷入泥沼,势必全局受损。”

    “燕魏两国中,果然选择一国,玄清以为,先灭燕国”

    周清摇摇头,分兵同时攻灭两国,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因为有太大的风险,兵戈之事,素来稳重为上,燕魏所弱小,未必不能够迸出超强之力。

    “缘由”

    秦王政奇异

    “灭燕国,相较之魏国,更为轻松,可灭燕之难,不在单独灭燕,而是在于燕国地势,北有匈奴与东胡,如今赵国将灭,少不得还有赵国残余之力。”

    “不能够趁势将赵国余力剿灭之,不能够将燕国攻灭之,后患不小,果然灭燕,有着蒙恬北方三十万大军镇守,更可安心对战中原诸国。”

    “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大王应该也已经猜到,那更为重中之重”

    自从燕昭王之后,燕国就每况愈下,赵国曾大败燕国,齐国也曾大败燕国,燕国的国力早就损耗颇大,若非地势处于诸夏东北,不若中原。

    早就被其余的诸侯国攻灭。

    抉择而观,周清觉得灭燕为上,灭燕之后,再行灭魏,拿下三晋。

    “何也”

    秦王政眉目绽放一丝凝重,微微颔首,王弟之言有理。

    “燕国虽弱,虽可有可无,可其国善附大国,不灭燕,后患更大”

    此话非是周清己身所言,而是鬼谷弟子之谋。

    数十年前的大争之世,鬼谷弟子苏秦张仪相继不显诸夏之后,燕国一观诸夏,彷徨无比,如此,苏秦之地苏代为燕国出策。

    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负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换言之,燕国不能独当一面,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诸夏霸主,然却能够成为举足轻重的附属盟约之国,燕国依附于任何一国,都将使得那一国力量陡增。

    燕国之重要,在于依附大国,而非独霸诸夏,唯能大大增加大国份量,燕国必然也就有了自己的分量,数十年来,秦国使用应候之谋。

    远交近攻,交好燕国,便是呼应。

    整个燕国八百年,除了燕昭王、乐毅时期强盛,短暂破齐而声名霸绝诸夏外,此前此后,均在诸夏强国之间寻求依附而摇摆不定。

    秦国在大争之世,合纵连横最激烈的时期,能多次与燕国结成盟约而破除合纵,实际上正是在燕国奉行“附国方略”的情势下做成的。

    虽然燕国对附国方略之贯彻并未一以贯之,与最经常结盟的齐国、赵国、秦国也是不定,同楚国、韩国、魏国更是变化无常。

    无论如何,燕国现在仍旧可以随时倒向任何一个大国寻求支撑,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不直接灭燕,接下来燕国东向依附齐国,依附楚国,可就是真正的合纵抗秦了。

    如此而观,燕国如灭赵之后的诸夏四国中,最为游离不定、难以掌控的国家,再加上燕丹敌秦,周清觉得此刻王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灭燕”

    “甚好”

    “甚好”

    秦王政看着手中的茶盏许久,眉目挑动,燕国还真是一个不好掌控的诸侯国,还有燕丹其人在国,更为敌秦。

    诚如此,灭赵之后,秦王政心有定局。

    “大王,阴阳家东君大人觐见”

    事情了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