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席卷关中(5)(2 / 2)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骨未寒,杨虎城悲愤欲绝,他无法装敛父亲遗体,只好从蒲城会馆借出一辆独轮手推车,把父亲遗体安放车上,一路披星戴月,推着尸体在渭北平原黄土大道上艰难行走,跋涉百余公里,终于将父亲遗体送回了蒲城老家。那年,杨虎城十五岁。

    杨家贫寒至极,无钱为父亲买棺,又正值气候炎热,遗体急待下葬,这难倒了杨虎城。然而,虽麦收在即,乡邻忙于农活,却念及杨家寡母弱儿,十分同情,纷纷赶来帮钱帮忙。薄木轻棺,葬礼简单,但全村乡亲悉数出动,场面尤为壮观感人,这让杨虎城朦胧意识到,只有穷人才能互相理解苦难,互相帮助和支援。

    杨虎城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乡邻认同,于是,由杨虎城等七户农民组成的一个互助组织就此成立,以尽孝为前提,以义气为根本,故起名为“孝义会”。正值辛亥**前夕,民生凋蔽,压迫空前,各种**思潮在民间得到传播繁衍,“孝义会”受此影响,很快演变成团结抗捐的农民组织。

    “孝义会”凡遇恶霸欺凌,敢作敢为,几次抗捐成功后,名声大噪,成员也越来越多。一年后中秋当天,十六岁的杨虎城被推为“孝义会”首领,他随即宣布改“孝义会”为“中秋会”,并定下了“打富济贫,打强扶弱”的宗旨。此后几年,在杨虎城领导下,“中秋会”越发壮大。

    二十一岁那年,有农户找杨虎城哭诉。东乡恶霸李桢仗其背后有军警撑腰,勾结县衙,包揽诉讼,还豢养打手帮地主收租逼债。他逼债轻则打骂,重则拆房,强夺民女,霸占田产。穷人见他,莫不屏息避躲,不敢高声。杨虎城听了情况,丢下一句话:“只有干掉李桢,别无办法”然后就出门去找结拜大哥李子高借枪。

    杨虎城借到一支骑兵步枪,新麦上市后的一天,他获得确切消息,李桢正在孙镇为一家粮店店主收债,便立即操枪直奔孙镇街上。他将枪藏在套裤,不慌不忙走进粮店,以送信为由进了柜房,看见炕上正躺着两个人,其中一人正是李桢。杨虎城一把从裤套里掏出枪来,对准李桢扣动了扳机,然后从容跨出粮店,在人们一片惊愕声中扬长而去。

    恶霸李桢被打死的消息迅速传遍渭北,穷人们拍手称快,官府则在惊恐不安中派出一批又一批爪牙穷追杨虎城。而杨虎城则同一帮青年农民串连到一起,组成一支农民抗暴武装,闯荡于同州、朝邑、合阳之间,劫富济贫,继而成为关中刀客的头领之一。

    其实,关中刀客既不是有着盖世武功的武士,也不是那些以打杀为业的武林好汉,他们是关中大地随处可见的庄稼汉、乡村秀才、乡间少年。他们行侠仗义、扶危解困、不求功名利禄,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正义和情义、血性和阳刚、骨气和精气、诚信和大气。

    杨虎城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他一生做了三件事情:一是除掉李桢,二是西安围城,三是西安事变。这样一个归纳,恰好划分出了他从一个开始只知道为家族报仇的血性少年,到后来勇于为一方百姓担当的地方领袖,最终成为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民族英雄的三个阶段。

    在吴安平看来,杨虎城已经完成了从血性少年到地方领袖的转变,将来或许他仍将会成为民族英雄,但却绝对不会再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再不会发生了,有解放军在,小日本再没有可能席卷中国,不过中国却仍需要驱除列强,对外扩张,如果能成功招揽杨虎城,虽然没有了因“西安事变”而来的荣誉,但吴安平绝不介意给他另一个机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