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六章 西北乱战(15)(2 / 3)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张翼城部取得联系,答应全盘接受吴安平开出的条件。

    消息传至西峰,吴安平大喜过望,遂命令入晋各部全线停火,暂时驻留原地,等待西峰方面与太原方面的交涉。

    这时已是十三日凌晨五点,阎锡山和吴安平都是彻夜未眠。不过,吴安平却不是为等阎锡山的回复,他更多是在等银川方面的消息。昨日入夜前,余铁鹏与李章率部兵围银川,不过并未立即发动攻势,而是先将战机空投包裹内蒋百里、杨虎城等人的书信取出,转交给了包围圈里的西北军。

    让吴安平倍感意外的是,冯玉祥居然还在银川,没有先一步撤离。要知道,即便余铁鹏、李章突进再快,也始终赶不上电波迅疾,中卫被围、吴忠失陷,冯玉祥不可能没得到消息,这到银川被围起码还有三四个小时,如其一意北撤,还是有很大可能摆脱解放军追兵的。

    蒋百里的揣测让吴安平感慨良多。

    不知为何,蒋百里竟有也些意气萧索,眼神复杂地看着吴安平半响,才缓缓开口道:“这位基督将军善打恶仗、大仗。自十六混成旅时期到国民军时期,无论冯玉祥声势地位如何,其部都始终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辗转腾挪,乃至数次倒戈,所求所想,无非一个生存。冯玉祥能屡次渡过危难,并极一时风云际会之盛,可知其并非受不起挫折,经不住打击。”

    “那为何?”这正是吴安平想不通的地方。

    蒋百里微闭一下双目,良久才道:“但是,在吴佩孚、张作霖手中落败,却与败于你手有些不同。吴佩孚、张作霖声威久镇,名望甚高,曾一度控制北京政府,在民国军政两界影响力巨大,先后曾得西北军投附,冯玉祥败是应当,不败便是英雄,败而后起也算豪杰。但你年不过二五,建军不过一载,声望威望俱是不足,冯玉祥败在你手,便如一个壮汉被幼童击倒,这种感觉远非单纯的军事挫败所能形容。”

    吴安平讶道:“这未免有些过于情绪化吧?”

    蒋百里又道:“当然不止如此。很大程度上,你之崛起于他人的意义,便在于用最猛烈的声音宣告他们已然老朽,便在于用最强烈的冲击摧毁他们全部认知。旧时代还在继续,但对你及你周边的人,甚至你的敌人来说,新时代已经来临。这些人位置站得越高,就越茫然,就越惶恐,难以相信,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接受。”

    吴安平默然问道:“冯玉祥真会这样想?”

    蒋百里同样默然道:“我不能确定。”他看了吴安平一眼,接着道:“但就我自身来说,当初无奈留居西峰,答应帮你筹建军官学校,陆续翻看过你交付我的几箱军事资料,这时我才知,自己竟也已落伍。那些资料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搜集而来,有些内容国内外军事界,当前不过刚刚有个概念,但资料中却已经描述很细致,宛如已历经多次实战检验,而有些内容甚至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却言之成理,似乎必定将会实现。”

    吴安平讪讪笑道:“有用就好,有用就好。”

    蒋百里见他避而不谈资料来路,也不好再追问,遂转回正题:“本来军官学校早就应该筹备完成,但这些资料的出现,却让我如获珍宝,又惶恐黯然。我虽自觉建树不多,独在军事上还有些自信,但如果战争真将像资料上描述的那样去打,那我其实也是只井底之蛙。所以我花费很大精力去推敲那些新颖的战争理念,为的便是不让时代将自己摒弃。”

    吴安平想不起来自己给了蒋百里什么资料,竟使他有这样大的感慨,不过算起来恐怕只有雷达、导弹、核技术、军事卫星等几项相关内容。吴安平也不好详问,毕竟这些资料是由他转交蒋百里的。

    蒋百里叹口气道:“解放军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与资料上相比还不及万一,但对西北军来说,已是难以想象的强大。冯玉祥或许已经知道,这时代再不属于他了。”

    冯玉祥究竟怎么想的,除了他自己,谁也无法弄个明白,但余铁鹏、李章合围银川之时,西北军的表现确实与先前战场上有些相异。解放军兵临城下,西北军上下未见恐慌,却仿佛沉浸在悲愤和茫然中。这当然是一种猜测,但从前沿阵地不时传出的悲痛哭声,或许算是另一角度的验证。

    阵地之后,有一支穿着破旧但军容整齐的乐队,正在演奏一支支激昂的乐曲。《国耻歌》、《国民军歌》、《国民**歌》、《新兵歌》、《吃饭歌》,轮流不休。余铁鹏、李章聚在一处,透过望远镜的镜片,可见清晰看见:那小号手嘴唇乌青,鼓手汗流浃背,乐队长机械地挥着马刀,大号手气喘吁吁。他们脸上的悲痛和无声淌着的泪水,是那么纯粹而生动,足以撼动任何人的心神。

    余铁鹏和李章对视一眼,俱都无话可说。良久,余铁鹏才沉痛莫名道:“我一直认为军人的荣誉要在战场上取得,但这一刻才隐约感觉,同为中国军人,在这片养育我们的热土上撕咬、搏杀、冲撞、死亡,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李章默不作声,双目之中神色莫明。

    那支西北军乐队不知是哪个部队的,也不知谁下的命令,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