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九七章 西北水系(2)(2 / 3)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一期工程,主要在青海境内,而且工程量最小,难度也最小,自然不用说,直接做就是。这一工程在西北中部,其实属于对西北水资源的再分配,将青海水引入新疆,主要面向的是柴达木盆地。

    张世禧方案和郭开方案的主干线工程,都要从雅鲁藏布江取水,无论是居上的谢通门县区段还是居下的桑日县溯玛滩段,两处雅鲁藏布江的年径流量都不超过四百亿立方,而张世禧和郭开两个方案的取水量都是三百亿立方左右,这自然要有个取舍。

    但是,张世禧的方案是先改造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然后再由北向南及东递进,郭开的方案是通过黄河,由南向北及西输水,在吴安平看来,当然是齐头并进最好,所以虽然郭开方案主干线工程的引水量,是张世禧方案的七八倍,他也不想放弃建造“西藏大隧道工程”。

    另外,虽然按照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即便在八十年后的中国,修筑超远程隧道也比修筑高坝难度要大很多,但对吴安平来说,反倒是挖隧道比填充河道要简单。虽然都没有太大难度,但工程量却是天差地别,西藏大隧道其实能更早贯通,能早日将水引入塔里木盆地。

    郭开方案的主干线工程,相比挖掘八百公里隧道,涉及的范围更广,涉及的居民更多,自然动静也就更大,这自然是吴安平不太想看到的。而且,在施行这一方案前,还必须将西藏和四川都拿下来,虽然解放军和吴安平都不抗拒这样做,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相比靠长程隧道引水,耽搁的时间就更长。

    当然,挖隧道或许能悄无声息进行,进入塔里木盆地,总要多方疏导和分流,这样动静也不小,同样必须将新疆控制在手中才行。但主要还是考虑到工程量的大小,为了早些引水到西北,他还是决定先隧道工程,再做大西线工程,两个都不丢,两个都要用。

    至于三百几十亿水量的分配,他是想暂时先通过谢通门县引水三百亿立方,等大西线主干线工程完成,再根据西北的南、北两区域的现实需要,进行进一步分配。届时,在谢通门肯定要做一低坝工程,以在两条路线间调配水量。

    其实,就算d-7引擎的功能再强大十倍,所有这些引水工程,暂时来说,都不可能全线贯通,毕竟新疆、西藏、四川都在其他势力控制下,而且引水只是第一步,引来水源之后,还要加以利用,将荒漠改造为湿地、农田、草场及密林。这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想在别人的地盘搞这么大动静,根本不可能。

    所以,吴安平只是在做前期的准备,挖掘隧道、梳拢水路等等,先将线路安排好,待西疆军和河肃军攻占新疆及西藏、解放军拿下四川,才好修筑电站及改流河道,届时再将引水线路全线接通,才会有水源滚滚流入西北,直达目的地。

    目前真正能立刻应用的,反而是一些较小的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引黄河水入腾格里沙漠、绥远沙漠及河西走廊,由半荒漠向荒漠再向沙漠递进,逐步改造及开发那些广袤而荒芜的土地。这类工程的方案和线路,在诸如“大西线调水工程”之类的大方案中,其实都有不少,而且大多类似,只是居于末节。

    而且,后世西北的水利工程,只要没发现弊端的,现在就可以直接拿来照做。虽然这类工程大多只是涉及一县一地,受惠范围不大,但相对工程量要小很多,那些看似麻烦的各区县的引水自流工程,有的吴安平一天就能完成两个。当然,这只是基础,还需要西峰建筑工程公司进行修缮,才能投入应用。

    还有那些遍布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的大小水电站和大小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很多,而且又很方便查到哪些有问题,哪些没问题,只要和引水线路没有冲突,就都可以原样建起来。以d-7引擎干这种事,那真是牛刀杀鸡,再简单不过。

    比如一些水库和电站,他既能轻松完成土方,也可以先修改河道,在施工地点绕一个弯,待工程完工后,再将河道修正过来。这样就是无水施工,不但避开合拢的麻烦,还数倍提高工程效率,再加上可以利用引擎将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事先转运到附近,随用随取,工程效率简直要比正常修筑水库电站,要高出几十倍去。

    当然,这一类的水利工程还不着急建,等陇东集团前面完成建筑工程方面的改组,能大量抽调专门的水利工程人员配合,再全面修建不迟。目前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引黄工程,和疏导大调水工程的通路上。

    北线调水方案,吴安平原本打算从内加尔湖通过地底暗河取水,但这一设想最终却遭后世的水利专家否定。贝加尔湖存水二十三万亿立方,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五分之一,是二十几条长江一年的径流量,但它的湖面海拔只有四百五十米,虽与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的低洼处有落差,但经过暗河输水两千公里的损失,实际已无法实现自流。

    要从内加尔湖取水,必须上马大型的扬水工程,虽然不是不能做到,但很显然这样麻烦得多,还需要额外提供充足的电力,目前来说还没这个必要。

    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北线调水可以参考蒙古的“北水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