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九八章 北风重工(1)(2 / 3)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优质牧草,还可专门培育萌芽力强、生长快、燃值高的树种,如沙柳,作为炭薪林或造纸等行业的原料。

    在黄土高原等地区,可以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更高效的农牧业。临时政府现在执行的土地政策,及陇东集团前一时期的大募工,其实已经为这些地区的治理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在农牧业聚居区做这些工作,由临时政府出面比陇东集团要好,毕竟人员不用再多迁徙。

    一时间,改造工程还难以推进到沙漠腹地,所以在这些区域,如果水源已经到位,将优先采取引水造湖泊及大面积湿地的措施,镇压沙尘,并依靠飞播等手段,使先一步形成区域绿洲,恢复植被。“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只要水源有保证,这些沙漠纯靠天然恢复,也能逐步转变为草场及灌木丛生的绿地。

    其实,要改造沙漠及沙地,还有几个重要环节需要注意,比如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等等,这样才能保持水土,平衡土地的承载力,防止出现一边改造沙漠,沙漠一边扩大的尴尬局面。

    只是目前吴安平还顾不上这些,除了依靠土地赎买、易换,在部分地区实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外,其他都还没有实施,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

    一方面诸事纷杂,需要关注的方面很多,另一方面只要水源充足,气候得到改善,西北的荒漠化势头就能得到根本遏制,所以暂时还没必要找这麻烦。不过,在农垦公司和建设兵团改造荒漠及安置移民的过程中,这些措施却都要实行,这也算是一个曲线推广新农业理念的方法吧。

    沙地改为农田,如果水源有保证,那改造出的农田实际上并不贫瘠肥沃。西北恰恰拥有广袤土地,而且光照充足,只要引入水源,便可得到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而且,充足的光照既是决定土地亩产高低的重要因素,也决定着农田的种植次数。后世西北许多地区,如陕西的榆林、靖边,就实现了农作物一年两熟。

    当然,这是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结果,实际西北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需要调整耕作方式或利用拱棚种植等,才能做到。大致推算,在引水改造沙地的同时,得到的农田将是以千万亩甚至亿亩计的,再配合良种和化肥、农肥的施用,亩产量哪怕只有两百斤,也能满足需要,暂时还无需引进更先进的高产技术。

    为应对可能难以避免的灾荒,吴安平将大力推广种植土豆。这种作物的产量极高,亩年产最高能达到六七千斤,以现在的水平就算达不到,一两千斤还是能保证的。土豆又能做蔬菜,又能做主食,茎叶还能做绿肥,或青贮做饲料,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作物,尤其是这么高的产量,在大灾连连的民国,要不种它还真是太可惜了。

    其他作物,如豆科植物固氮肥田,青贮玉米产量高适合牧业,及其他高产牧草、林果、棉花、小麦、大麦、玉米、高粱、水稻等都根据各地区域不同条件,各有安排,自不用多说。

    改沙及垦殖需要陇东集团的配合,与两年计划的进展息息相关。

    这几年大灾不断,战乱频生,这足以保证西北不缺人力。像历史上二八年到三零年的北方八省大灾荒,波及五千万人口,死一千三百万人,仅陕西就饿死两百万人,恰逢乱世天灾,人命最不值钱,只要西北愿意接收,实际上人口要多少有多少。

    而实际这一空前灾荒,在今年夏秋就会显出苗头,山东、直隶,河南及山西北部是大旱,冀鲁一带蝗蝻四起,而豫晋两省又有涝灾。因临时政府的施政,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绥远几省,或许能逃过此劫,豫晋或许也会因西北引黄,逃过水涝,但晋冀鲁豫的旱灾、蝗灾、雹灾,却无法逃过。

    吴安平本事再大,也没这等伟力,移民及赈灾互相结合,能保住千万条的性命,这已是最大的贡献。

    况且,西北有些灾荒也无法避过,譬如五月二十三日,甘肃古浪将有八级地震,这就是逃不过的,只能尽量减少损失。历史数据显示,古浪、武威死亡有四万余人,甘肃、青海两省二十余县将遭破坏。吴安平能做的,就是保住这四万人,并在震灾摧毁大片房屋和建筑之后,趁机安排新规划,使灾区尽早完成重建。

    人力不缺,但建设引水渠道及改造荒漠沙地,却不能完全凭借人力。那样效率太低,进展太慢,收益太迟,引进的人口越多,反显现出对西北的负担越重。所以,必须要大幅度提高效率,最起码也要使消耗和收益达到平衡。这就需要大规模引进机械力量,凭借机械的伟力,实现改天换地的构想。

    这需要保证电力、油料及基础材料的供应,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农业及工程机械。另外,虽然因为就业及农田面积限制等原因,不可能在整个中国全部实现农民的工人化,但在西北,广袤的土地和稀疏的人口,却最适合这样的发展道路。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集体农庄,还是垦殖农场,单人种植面积或许就要达到百亩,不发展机械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电力、油料及水泥、化肥等基础材料,其供应规模的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