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一七章 风云上海滩(10)(2 / 3)  铁幕1925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郑大钧和骆春琴面面相觑。

    夏听白看着吴安平走近,低声问道:“怎么这种动静?有危险?”

    吴安平轻轻摇着头,小声答道:“发现点意外,不过,危险谈不上......”他先把枪的事复述一遍,又接着道:“若事态真有失控的迹象,我们就亲自出面转圜,相信能及时压制住。”

    夏听白惊讶道:“就凭我们两个?赤手空拳的?”

    吴安平道:“放心吧,我们只要往前一站,保证谁都不敢放肆!你瞅瞅我们的穿着、气质,还有这辆福特车,都明白地显出,我们身份绝非一般人。”

    “我估计,现在郑大钧以及骆春琴,甚至杨三泰、小三、小七他们,都在猜测我们的身份,是洋行买办、银行经理,还是其他资本家?当中无论哪种身份,都绝不是普通人所能招惹的。那袁癞子在街面上混,能没一点眼力价?我们要是出头,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当面放肆,肯定是会先退缩,然后再盘我们底的。”

    夏听白嘘一口气道:“你有把握就好。”

    吴安平冲他笑笑,就示意她跟上,一起去看望杨三泰。小七、小八两个小子,昨晚也在车里,只是兴奋过度,一直没睡着,在座椅上来回翻身,老有动静,倒让吴安平和夏听白两人也没休息好。这时,两人正领着十几个小孩子,围着汽车好奇打转,听吴安平招呼,这才恋恋不舍又摸一把车灯,小跑着跟上。

    杨三泰的烧是整个退了,只是鼻塞和咳嗽还没大好,感冒药再有特效,治疗总需要过程。他身体还有些虚弱,吴安平便叮嘱他多喝些粥,葡萄糖也补充一些。

    正说到今天的安排,便有些嘈杂的声音从外面传来,侧耳细听,似乎夹杂着激烈的咒骂和争吵。

    吴安平和夏听白双目相接,都知道是丐头到了。

    果然,刚要出杨三泰的窝棚,就有昨晚见过的那个在码头做脚夫的年轻人闯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先生,袁癞子,他来了.......”吴安平道:“慌什么?一个袁癞子,翻不过天去!走,带我们去见识一下上海人口中的瘪三......”

    乞丐和地痞,上海人谓之“瘪三”。由于上海的小瘪三发源于洋泾浜上的郑家木桥一带,所以上海人常用“郑家木桥小瘪三”一词骂人。袁癞子的老家就在郑家木桥附近,因此“瘪三”的身份,在他倒最为正宗。

    只是,他这个瘪三也有些特别。

    袁癞子原是五省联军驻沪手枪营的一个普通士兵,在中共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见势不妙提早逃回老家,这才躲过一劫。国民革命军入沪后,他见风声已过,市面已有些平静,就从郑家木桥来到闸北,想从上海滩混口饭吃。

    只是,上海滩好混饭,但想混口好饭就不容易。袁癞子本就不是踏实人,抗包拉车的活儿不想干,嫌挣钱少又累,各工厂里挣钱多的技术活,他眼馋又没本事干,终归只能在市井捞偏门,坐实了“郑家木桥小瘪三”的身份。

    但在上海的市井,各行各业都有把头,能捞的偏门虽多,却个个都被先入行者划分了地盘,立下了行规,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想拜把头,袁癞子拿不出礼钱,想争地盘,他不够胆也不够狠。

    他其实是在帮的,因手枪营一个排长是洪门弟兄,为拍马屁混些好待遇,他也跟着入了洪门。只是那排长本就是个小角色,连带他也边缘到不能再边缘,跟称雄上海滩的洪帮,根本套不上什么近乎,还是得自谋出路。

    琢磨来琢磨去,他脑中灵光忽现,决定从事最没风险的乞丐行,纠集十来个同样五省联军的逃兵,想做一方丐头。

    袁癞子逃离战场时,没忘记带走手枪,后来也一直随身带着防身。其他十来个逃兵,也没忘记带着枪跑,只是他们毕竟不是本地人,没钱根本待不住,转眼就把自己的手枪或步枪卖了,得了一些银元,也逍遥了几日。这些逃兵中,袁癞子资格不是最老,资历也不是最深,就因为他剩了枪没卖,又是本地人,就成了头,当了老大。

    乞丐行也有把头,而且组织也很严密。

    上海就有陆、周、钟、王、二沈、二赵八个著名丐头,这八人掌管着全上海的乞丐。他们可说是乞丐世家,父辈是本地的地痞恶棍,由管事或地保推选出来,充任丐头管理行乞者,为的是清净地方,不使生事。丐头可坐收渔利,调解争端,规范行乞,平均利益,每月每年都能从各商铺得些月规、年规,收入颇丰,且子孙相传并无限制。

    这八个大丐头,每人手底下都有六个大头目,再往下又有三十个小头目。而每个小头目之下,又有一种领袖,称爷叔,负责组织具体的行乞活动。一般每个爷叔,控制大约十到二十个乞丐,又分老丐、残丐、丐童几种。

    八个丐头把整个上海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区域,每两个丐头管理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无数个行乞者的小集团,每个小集团又都有一个颇有资历的爷叔为首领,下面管辖着十几二十个乞丐,占有一个大本营。

    在八大丐头的管理下,上海的乞丐行,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