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改造问题(2 / 2)  回到明朝做千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好大的精力来装修点缀这片宅院。眼下他走了,身为新主人的黄来福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

    第二天,在刘正威等老营堡原军官们的陪同下,黄来福领着江大忠等一干家丁们,视察了老营堡内外。马久英公公则是累了。只是在副总兵府内睡觉,老营堡内太苦,他打算过几天就回五寨堡,还是那里舒服。

    初春的老营堡,虽是堡外地桃树开花,但还是寒气袭人,冰凌随处可见。

    “大人,这是储粮仓。那是草料场,那是盐店。这边是大庙戏台。堡内共有六处,那边是水井,堡内共有四眼,不过有三眼都干涸了,堡内只余一眼。大多数的将士们吃水都要到堡外的关河上去挑。那是牌楼。那条街叫弓家巷,那条街叫箭家巷,居住的都是堡内的军户们。平时专门做些弓和箭……”

    在堡内的各街道上,刘正威一一为黄来福指点,一边小心谨慎地回答着黄来福的话。这个瘦高个的守备。为人信奉地就是做人做事谨慎的原则,眼下黄来福成了自己地上司,刘正威说话举止间,就更是小心。

    黄来福点了点头,如果说晋西北的军堡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庙多和牌楼多,军户们的精神生活缺乏,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戏。还有这个水源。晋西北普遍缺水。特别是老营堡内,几千人。竟只余一口井,看来堡内要多打几口地下井了。

    还有这个街道……看着眼前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地土路“大街”,还有旁边低矮破烂的房屋,黄来福不由皱了皱眉头,习惯了干净整洁,屋舍翻新的五寨堡,眼下走到这个如偏远乡镇级别地军堡内,黄来福有些不习惯,看来老营堡内的市容改造,迫在眉睫啊。

    黄来福等人在街上行走交谈时,旁边不时围拢过来一些妇女和小孩远远的好奇观看。黄来福等人看来时,她们又畏惧地,一窝蜂地轰地一声离得更远,然后又慢慢靠近上来。

    很多人在接触到黄来福等人的目光时,都是露出羞赧的笑容,特别是那些衣着破烂的小孩们,吸着大拇指,只是看。不过黄来福看得出来,这些堡内的军户家属们,比起昨天来,今天的神情就好了很多,显是在家人领到粮饷后,她们多了很多希望,脸上的笑容都灿烂了些。

    来到城墙上,相比堡内,老营堡的堡墙倒是建得非常结实,都是用砖石包砌,周五里十八步的城墙上,不规则地凸出近二十个马面,每个都有十米见方。兵临城下时,马面上可以成倍屯兵,夹击敌人。

    老营堡有三个城门,东、南、西3个门,没有北门,因为北方就是蒙古部落,当然不能开设向北地通道。每个堡门内,都有瓮城,每门还有门额石匾两块。

    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刻“威伏晋北”四字,瓮城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老营城”,署有“万历六年”字样。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字样。

    顺着城墙,黄来福来到了北墙地山坡上,坡顶高了老营堡近二百米,因此这里视野开阔,立于山顶之上,可以俯瞰全城,并眺望很远的地方。

    看黄来福打量身旁那条石包砌地隘口和关楼,刘正威解释道:“本城四周山坡平漫,特别是这北坡之地,更是险要之所,如虏众弯弓而上,守埤势难站立,倘一处溃防,全城失守,异日之隐忧实在于此。故五年时,建了砖楼于此坡,以敌登高之虏,如此,便可护守无忧”

    黄来福点了点头,他极目四望,只见堡的四周山地蜿蜒,多为黄土丘陵,关河从东边来,饶过堡城后,如玉带般往西边而去。黄来福看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依资料,这条河经偏关城下,最后注入了黄河,他心想:“这条河的河岸两边,应该可以屯田吧?”

    出了堡后,黄来福又饶堡看了一周,最后他道:“走,我们到关河边去看看。”

    黄来福最关心的,还是将来老营堡的屯田问题,他可不能让老营堡的几千士兵军户们光吃饭不干活,那他不是亏死了吗?

    最新全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