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1 / 2)  民国立志传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第二十章

    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刮起了一股子歪风邪气。

    人人都知道“要想富,种烟土”。收割工人一下就成为最热门的行当。

    军阀们私下都较起了劲,全国本来逐渐下降的烟土面积,此时一亩、十亩、百亩增涨起来。

    代表中国先进思想的杨洪森漂亮的干了一大票后,毫不犹豫的把浙江和福建最后几块烟田给铲了,就连原来设在安庆开发区内的药厂都停了,全都搬到苏北和珠江三角洲去了。

    杨洪森在这场“烟土风暴”中到底得了多少好处没有人知道。

    在福建马尾老将萨镇冰正乐呵呵地打理着行囊,准备前往美国考察。杨洪森向美国造船厂发出了订购二艘标准排水量8000吨巡洋舰的要约,美国方面对这笔合同很重视,萨镇冰决定亲赴美国监督造舰。

    北洋政府初期袁世凯就向海军部承诺造舰,海军部兴奋向袁世凯递交了一份预算上亿的造舰计划书,后来因为一系列的战事最后搁置,不要说添置新舰,就连前清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订购的炮舰、驱逐舰均因无法付清尾款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如果这两艘军舰能最终到位的话,中国海军必将提升一个档次。

    8000吨,那可是“镇”、“定”一个级别的大船,这几乎让萨镇冰失眠,可是他最担心的是杨洪森订了以后,没有钱付账,到最后海军上下只能空欢喜一场。

    萨镇冰在赶赴美国之前天天找杜汉平,白天、晚上、中午,他决心搭上这张老脸,也要想办法从杨洪森手中把钱挤出来,就算挤不出二艘,一艘也成。

    “我说总司令,你盯着我有什么用,难不成我能给你挤出钱,要不你自己打电报询问委员长吧。”

    ,,,,,,

    “我说萨总司令,我们委员长最讲信义,委员长说购舰,就一定购舰,您就放心地去美国吧。”

    ,,,,,,

    “唉哟,你怎么又来了,不是我烦你,是我工作忙啊!”

    ,,,,,,

    “萨总司令,这是委员长的来电,这下你总信了吧,委员长从来都是说一不二。”

    ,,,,,,

    一趟又一趟穷跑,萨镇冰还是有些担心,这天下大势谁能说个准,也许明年的这个时候,杨洪森能当上总统,但也有可能t他一起在美国看着造好的军舰干瞪眼。

    不管怀着怎样心情,萨镇冰从现役军官中选了15人,从马尾船政学堂又选了23人,编成考察团前往美国,这38位中国海军官兵,将到美国海军实习一年,作为新船的指挥官。

    这种交流让日本人极为不满,很显然杨洪森与美国人走的太近了,对于日本人的抱怨杨洪森根本无视,因为这种烦人的事情自然先由袁世凯顶着,谁让他是中华民国大总统。

    杨洪森订购军舰的事,通过萨镇冰那张嘴在海军部早已传开,8000吨的新式巡洋舰,两舰如果能到位的话,第1、2舰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袁世凯准备将第3舰队部分舰只调回北方的时候,发现那些舰长们都在香港长期考察,一个也联系不上,袁世凯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不过杨洪森对海军的大量投资,造成了其减少了对陆军方面的投入,这样一来原来的谋划又是成功的。可是,袁世凯实在不甘心海军为其控制,有了这支海军杨洪森完全可以划江而制长期割据。袁世凯表面承认了杨洪森的割据,但是他的骨子里时刻都准备着将这一割据消灭掉。

    1914年杨洪森上报中央的军费开支已高达4500万元,其中陆军投入2300万元,海军投入2200万元。北洋政府受此影响军费开支也同样高达3500万元,其中3000多万元用于陆军建议。

    不管是北洋3500万元,还是杨洪森的4500万元,泡沫太多了

    杨洪森甚至将未来的花销也记下去了。以海军为例,总价值1648万元的购舰款,按合同约定分20个月偿清。陆军所需枪械弹药,也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北洋政府的军政开销实际也没有那么大,只是中间过程耗损严重。

    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北洋的经济恶性,当各省将军打报告请款之时,袁世凯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南政策。

    杨度再次南下代表袁世凯与杨洪森签订了《南北谅解备忘录附属条款》,袁世凯通过这一附属条款承认了杨洪森的地位,袁世凯承担在1915年6月底前将苏南、上海的地盘逐步交由杨洪森。

    北洋的将领对袁世凯的这一决定多有不满。

    不过,此时袁世凯在北洋的绝对地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随着《南北谅解备忘录》及《附属条款》签订,苏南、上海的北洋军开始北调或者开赴湖南。北洋在这一地区的驻军由原来10万人降至3万余人。

    袁世凯友好的举动,换来了杨洪森的支持,双方缔结了一个近似于盟友的关系。

    由于孙中山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和平呼吁,持续进行暗杀、破坏,袁世凯在国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