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六章 口水战(2 / 2)  1900翻云覆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言》,对未来建国的大政、国家的体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之道都颇有建树,这本书在朝野影响甚大,一印再印仍不敷所需,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张香帅读了《盛世危言》以后更是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李叔同一直滔滔不绝,眼睛里满是崇敬之意。

    庄虎臣有些郁闷了,这样的人物。居然自己听都没听说过,不过也难怪,郑观应不过是个道员的身份,还是捐官,属于微末小员,而甘肃又僻居西北一隅。自己更是几年来忙的脚不沾地,是有些孤陋寡闻了。

    “息霜啊,你耳朵真灵啊!这几年你一直在曰本,怎么什么都知道!”庄虎臣对李叔同有些刮目相看了。

    李叔同咧嘴一笑道:“大人,学生一直搞情报和宣传,这些事情自然比别人上心些。”

    “那他这样地人才,怎么肯来兰州教书呢?中国地商人还是希望能做官的。”庄虎臣拉住一直低头拿个大扫帚扫雪地蔡元培问道。

    蔡元培苦笑道:“郑先生本来是在北洋任职,在电报局当总办,后来贝勒载振当了北洋大臣就撤了郑先生的差事。我兰州大学堂人才紧缺,恰好郑观应先生原本曾在张香帅的幕府任过差事,和辜鸿铭先生是同僚。所以辜鸿铭先生就将他请过来了。”

    闹了半天,这个郑观应地官还是被自己给弄没的,载振不就是庄虎臣给保举的吗?不过也好,这样的人才在载振手下,非得憋屈死不可,还是当个大学老师更自在些。辜鸿铭、郑观应,还有那个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这都是当事大才啊,可惜了。朝廷不能用,都给糟践了!

    既然朝廷不能用,那何不收归我用?正愁手下没人才呢!这个郑观应恐怕不是辜鸿铭这样只想一心办教育的,而应该是个搞实务地人,如果真像李叔同说的那样,不拿来用用那真对不起祖师爷。

    庄虎臣动了挖墙脚的念头,看见蔡元培的眼神也有些不自在了。兰州大学本来就缺人,还挖他们的墙角,蔡元培和辜鸿铭肯定要骂娘了!

    “鹤卿先生。您忙着,我去听听辜鸿铭、郑观应两位先生的讲演。”庄虎臣做贼心虚,一溜烟的跑了。

    蔡元培只是微微点头,就继续和学生们扫雪。

    学校的正北方有一栋灰白的二层西洋楼房,走道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而大厅里倒还有空位子,这有些奇怪了。庄虎臣仔细看看,走道上的人要么是光头,要么是披散着头发。而大厅里的人则都是留||着辫子地。大厅门口。端端正正的摆放着孔子的牌位,还有一把乌黑油亮的戒尺。

    清末新政首重编练新军。而全国的新军早在一年前就陆陆续续的剪掉了辫子,朝廷虽不鼓励,但是也没公开的表示发对,慈禧、庆王这些人也知道天下变了,再搞什么留发不留头恐怕是不行了。甘肃自打庄虎臣当了巡抚,更是关起门成一统,民间风气更是自由,甘军先平了蒙古,这又打赢了俄国人,小曰本也吃了孙明祖的鳖,西北民风本就彪悍,和中原的文弱大不相同,崇尚勇武地习惯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甘军的光头就成了风尚,兰州大学堂的校长蔡元培更是讲究自由的人,学生们大部分都剪了辫子。

    兰州大学堂里的教师,很多是留学生,他们到国外开了眼界以后,就觉得中国的一切都不好,最不好的就是文化,而学生们受老师的影响,剪辫子剪地利索,拜孔夫子的牌位则就敬谢不敏了。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宁可站在走廊里,从门口和窗户上听辜鸿铭、郑观应打嘴仗,也不肯拜过孔夫子和戒尺,然后登堂入室坐着听讲。

    现在,大厅内外泾渭分明,里面的人都留着辫子,而外面的则是光头和披头散发,还真的有点意思。

    “大人,咱们是进去,还是站在外面?”李叔同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