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三章 以战促和(2 / 3)  1900翻云覆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美国关系比较好。维特伯爵曾经当过俄罗斯驻大清公使,他非常清楚,俄国的宫廷大臣和大清的官员简直就像是双胞胎,昏聩、**、妄自尊大、对外部的世界漠不关心,这些大清官员的毛病,俄国的官员一样都不缺。

    维特伯爵来中国议和的时候,连随员都是沙皇指派地。这是一群只懂得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唯一的好处是他们嘴上都很忠于沙皇,这些人绝对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维特伯爵对于这次议和的结果,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一丝不妙。

    一个军官穿着新式地军服。一颠一颠的走着标准的鹅步进了会场,他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译稿,行了个军礼后递给了庄虎臣。

    庄虎臣看完以后。冷笑了一下道:“伯爵大人,在我们议和期间,贵国地军队又再次深入我国境内,袭击了我国6军。对于这种破坏和平的无耻行径,我表示非常的愤慨!对于这种侵略行为,我军一定会给予坚决的还击。顺便告诉您,入侵地俄**队被我前线部队击败。俘虏了两维特伯爵听见这个消息,脸色煞白。半天说不出话来。尽管没有经过验证,但是他相信这一定是真的。他对俄国的大臣败家地本事太了解了。而且庄虎臣没必要编这样的瞎话,自己打个电报就可以马上验证真伪。不过维特伯爵担心地是。明明前线打了败仗,彼得堡得到的消息却是大获全胜,那沙皇地态度又要改变了。

    没准又是哪个在彼得堡的夏宫里喝大了地俄国宫廷宠臣,向沙皇献的锦囊妙计。趁着双方议和地空挡,打中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就可以获得一个有利的谈判地位。

    以胜促和,从战略上说,绝对是不错的,问题是,前线的俄国部队都是被打怕了的。\//\后勤补给更是跟不上,前线要粮食、要炮弹的时候,居然给他们送到是耶稣圣像!即使真的要打,或者是从国内调集精锐,或者是让这些败兵重新整编,换个将领,补充了足够的弹药和给养,鼓舞起士气才能开战。哦,对了,俄国国内哪里有什么精锐可调?都去维持治安,对付起义的农民和工人去了。

    这直接驱使败兵去进攻敌人严阵以待的阵地,那和找死有什么区别?被吓破胆子的兵没有经过任何整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补给,就去进攻敌人,天啊!这是哪位神人出的妙伙不会是收了敌人的钱了吧?

    维特伯爵不由得怀念起亚历山大三世沙皇,在他的统治下,俄国经济迅展,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可他在位十多年里,俄国仅仅动过一次小规模的战争。欧洲列强对俄罗斯的认同感也空前,俄国不需要动用武力,仅靠外交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亚历山大三世说过一句最牛的话:沙皇还在钓鱼,欧洲可以暂时等等。那意思就是说,没有他同意,列强什么都干不成。那个时候,俄国是世界上屈一指的顶尖强国。德国的威廉一世皇帝也同样是英明神武。

    可这么英明的两个皇帝,却生出了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这一对草包。偏偏这对草包还自以为比老子更英明神武,一门心思的要开疆拓土,真是要了亲命了!

    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这表兄弟,充分验证了那句话:播下的是龙种,孵出来的是跳蚤。

    维特伯爵无奈,只好道:“大元帅阁下,这个事情应该是军队之间的摩擦和误会,我认为,双方最好都应该先停火,然后再冷静的商量善后。\//\”

    庄虎臣因为暂时没有称帝,又面临作战的问题,所以现在自称中华帝国海6军大元帅,政令由大元帅府颁行。实际上,现在称帝也没有用,政令除了老根据地西北和陈铁、李贵控制下的直隶加上张之洞控制的湖广以外,其他地区都无法实行。各地督抚表面上臣服,但那是慑于甘军的军事强大,其实这些人都是在看风色,指望向新朝卖个好价钱,但是如果庄虎臣对外战争打败了,或者是甘军被打残了,以后的事情恐怕就不好说

    庄虎臣心知肚明,但是依然冷笑道:“既然来了,那怎么好意思不招待呢?来人啊,命令王天纵,给我狠狠的打!不要吝惜兵力和弹药。我再补充二十万生力军给他!”

    传令的军官领命而去。

    维特伯爵手脚冰凉,一次就补充二十万?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军事潜力?前方的将领都向彼得堡回报,甘军的炮火几乎是无止境的,火力大地怕人。连美国的军事观察团也向记者透露,甘军作战从来是不吝惜弹药消耗的。而且士兵作战非常英勇,训练和装备也极其精良,让美国人都觉得艳羡。尽管维特伯爵不相信庄虎臣还能派出二十万和原先的军队一样素质的士兵。可是即使战斗力只能达到现有军队地一半,也将让前线的俄国遭遇灭顶之灾。

    德国人已经在磨刀霍霍了,奥匈帝国也趁这个时机向巴尔干伸手,盟友法国鼠两端。英国那就不用提了,封锁俄罗斯是他们百年来一直坚国人是英国地跟屁虫。英国人对付谁,他也跟着对付谁。南边的中国又突然就冒出了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家伙。现在他还拥有了原先俄国全部海军力量的三分之二,目前在海6方面。他都具有极大地优势。

    这个仗绝对不能打下去了,再打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