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试便知 神秘厚礼(2 / 4)  顺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想了一会,高第就感觉到头晕脑胀,好像是在河间府有个庞然大物,自己就算是看上一眼,都是晕眩。

    他还是不能作准,索性是又是派出亲信的家丁去探查,每个人备足了换乘的马匹和干粮,日夜不停,就是为了尽快的带回可信的消息,同时那几名第一时间送回消息的探子。则是被放在监狱中。暂时关押。

    这次地消息回来地就快了,山海关总兵高第重赏了这两次的探子之后,急忙的派人把消息通报给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

    可想而知吴三桂的反应,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高第是不是有阴谋,想要借机侵吞自己地地盘和人马。或者是什么别的。

    等到消息确认之后,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依旧是不能置信。这样地大胜,必然要报给朝廷知晓,只要朝廷确认了,那这消息也差不多确实了。

    若是大胜,恐怕高第和吴三桂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作假实在是太多,他们两个总兵经常就是报给朝廷,说是某日某地斩鞑虏首级几十,那都是糊弄人的东西,可若是歼灭。这个假实在是太难做了,想必就是真胜了。

    派兵去往京师打探消息就容易很多,在京师的中军府都督吴襄也会提供许多的方便,京师传闻,送首级的车队,种种迹象都是充分证明了河间府的全歼胜利是确实的消息。

    山东兵马全歼鞑虏四万大军的消息,被高第和吴三桂紧密封锁起来。知道的都是最亲信的人员。

    即便是通过京师地眼线打听回来了那场大战的经过。可吴三桂和高第绞尽脑汁也是想不明白,大明关内什么时候出了这么强的军队。看那山东,除却在南北直隶中间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为什么却出这样的强军。

    思来想去,到了正月十五过后,吴三桂和手下的幕僚谋士琢磨出来了这样一个结果:或许不是山东的军队强,而是鞑虏地兵马太弱了,毕竟这里面只有八千多真鞑子,其余地不是蒙古就是汉军。

    有人自作聪明的说道:或许松山一战后,鞑虏也是伤了元气,再说,自鞑虏成军以来,未尝一败,或许骄兵懈怠,已经不是强军了。

    自从松山那一战之后,吴三桂所率领地辽镇兵马和鞑虏的军队差不多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彼此相安无事,还真是不能判断鞑虏军队真实战斗力如何,既然是弱了下来,没准可以去占占便宜。

    别人将近四万地首级自然比不了,这边能斩杀个几十几百的,送首级去京师,也是个脸上光彩的事情。

    何况能把鞑虏朝着辽东打退些,自己这边占据的田地就能更大些,还能多收拢些满清境内的汉民,有百利无一害的好事。目前辽兵驻扎的最边界是宁远东北的望海台和沙河堡一线,而鞑虏驻扎的地方则是大兴堡和添桥一线,双方有差不多五十里的缓冲地带。

    在大兴堡领兵的是一名镶蓝旗的参领,下面领着女真八旗四百人,蒙八旗一千人,还有汉军三百。

    若是在其他的驻扎的地方,汉军的比例或许还要更高些,不过这是和明军对峙的地方,满蒙的士兵则是占了大多数。

    在正月十七那天,吴三桂派出了手下的一名游击,率领着五千人攻击大兴堡,这五千兵马事先都知道了鞑虏几万大军在河间府被歼灭的消息,士气高昂,都是抱着必胜的信心来到前线。

    在大兴堡守卫的那名鞑虏参领看见大批的辽镇明军蜂拥而至,还以为自己看错了,等确认之后才兴奋的召集兵马。

    明军对阵鞑虏兵马的时候,往往是一冲击溃,甚至来不及砍杀,这是满清军队这几年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没有斩杀,军功前程的获得就小很多,派驻在前线来更是无聊,每次率兵突入明军的地盘。

    辽兵城门紧闭,营寨严防,要不就是四散而逃,根本没有人来迎战,有人驻扎了三年,甚至一个首级都没有砍到,所以现在满清士兵最好的差事就是去征蒙古和征明,每次都有大战,每次都有军功斩获。也不知道辽镇的明军今天发了什么癫痫,居然主动来攻城,在大兴堡的满清士卒眼中,这不是五千人的首级,这分明是五千颗大大小小的人头,都是军功啊!

    原来听到关内有全歼鞑虏数万的大胜,过来的这支辽镇部队还以为鞑子不敢出城,只能是固守。等看到对方大摇大摆地离开堡垒列阵。人人心中都是打了个突。

    满清军队在对阵辽兵地时候,已经有将近几十年没有先行守御了,这次也是不例外,女真和蒙古一共是六百多骑兵都是上马,驱动上前。

    辽镇兵士气高涨。其他的技能却没有跟着高多少,依旧是对方在射程之外的时候。各色火器轰然乱放,声势巨大,效果几乎是没有。

    等到骑兵冲到跟前,只有两三名鞑虏的骑兵因为马匹受惊被从马背上甩了下去之外,其余的人最大地伤害就是被这火器的硝烟呛得嗓子生疼。

    这就已经是让辽镇地军兵骚乱了起来,拿着火器士兵拼命朝着后面拥挤,后面拿着长短冷兵器的士兵却也不愿意上前。

    在弓箭的有效射程内,下马步射,这也是鞑虏的常见套路,六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