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场史诗上的攻城战(2 / 4)  春秋小领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子一听对方的自称,知道对方是个仆人,皱着眉头像挥苍蝇一样挥了挥手——鲁国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的身份使他不能直接与仆人对话。于是,猛士郰邑大夫梁纥(孔圣人他爹)代他回答:“没问题,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战斗的……只是我有点奇怪,范家武士怎么以仆人为家将?”

    赤犴无言以对,默默退下。

    稍停,晋鲁两国联军再次组织军队发起攻击。

    这次,因为鲁国军队统领都是贵族,所以联军统帅换成了鲁国人。

    孟献子不是白当贵族的,跟在晋国人身后打了许多年仗,他已经学会了一些军事技巧,便在战车上用戈指点着城门两侧吩咐:“把军中所有的弩弓集中起来,分发给善射者,搜集所有的弩箭供应弩箭射击,而后以盾牌兵作为彻头,掩护弩兵逼近城墙,再以弩兵压制城墙上的士兵,以步卒精兵突击城门……”

    赤犴听了孟献子的话,心中只剩敬佩了,他乖乖的按照孟献子的指派调配好兵力——晋军进攻了。

    带着那种特有的霸主国傲慢,晋军盾牌兵按照鼓声的节奏缓缓向前推进。他们推进的节奏是四拍一步,当第一声军鼓声响起的时候,盾牌兵奋力大喝,将竖放在地上、一人多高的盾牌举起,在第二声鼓响的时候,他们迈出一步,而后双脚并拢,在第四声鼓响同时,再将盾牌重新放到地上。

    完成这一切动作需要四拍,刻板的晋军整齐的按照军鼓节奏缓缓前进——这种整齐推进,向来是晋国人偏执追求的。

    移动的盾牌阵线仿佛一堵盾墙,缓慢地、执拗地向前推进。后面随行的战车上,孟献子对身边猛士梁纥赞叹:“晋国军人的素质我们鲁国永远也赶不上呀!瞧他们,鼓声一响,军伍整齐,号令严明……咱们鲁国,什么时候能让百姓也有这种素质?”

    梁纥回答:“霸主两百年的熏陶与教化,不是我们一两天就能赶上的。晋国人已经战斗了两百多年,每一个活着的晋国人都是战士的后裔。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是青铜!这种‘青铜血液’已经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晋国人从小浸泡在青铜血液里成长,他们天生守纪律。天生能战斗、天生嗜血。

    而我们鲁国是礼仪之邦,‘知礼仪懂进退’是我们的国民文化——我们鲁国的文化是‘礼仪’呀,抛弃了鲁国的礼仪,要想效仿这种‘青铜血液’,那么,我们鲁国还是鲁国吗?”

    孟献子大笑:“说的好啊!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守住我们的本色,才是我等大臣该考虑的!”

    孟献子说的很慷慨激昂,但他忘了,路过崇尚利益的同时,也一贯受到齐国的压迫。维持现在的本国特色,也意味着鲁国要保持目前这种受欺凌、受煎熬、永远跟随在他人后面做小弟的文化传统——直至灭国!

    正在此时,晋国的军鼓声变了。随着军鼓声变换,晋军盾墙后射出了第一波弩箭,但这波弩箭没能射到城墙之上,箭杆远远地插在离墙很远的地面上。

    孟献子叹息:“果然,韩氏才是晋国第一善射的部队。我记得当初韩氏攻打郑国的时候,弩箭的试射只是单发试射,以节省弩矢的消耗。这个经验范氏学不会,如今范氏弓兵的试射,居然把一彻弩兵手上的箭全射出去。这,未免太浪费了。”

    孟献子毕竟不懂军事,他看出了范氏弩兵和韩氏弩兵的差异,却不知道差异产生的原因——战斗中,军队指挥全靠军鼓的变幻。韩氏能把鼓声节奏细化到指挥“单彻行”进行试射,也能够指挥少量士兵试射。但范氏却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它们的鼓声简单,只能下达“试射”命令,不能告诉士兵具体试射方式。

    孟献子话音刚落,晋军鼓声又变——第二彻行弩箭射了出去。这一排弩箭勉强扎上了偪阳城墙。

    立刻,晋军的鼓声变得细腻,彻头的盾墙停住脚步,后排逐渐赶上,与前排盾墙叠加……一排排盾牌层层叠叠的搭了上去,形成一面类似乌龟壳的龟阵。

    “进入守军射程了”,梁纥提醒:“幸好我军弩箭射程远,从城下射击,恰好与守军居高临下的射程相当。因此,咱们进入守军射程时,守军也进入我们的射程。”

    偪阳城的反击也开始了,他们居高临下,连续不断的向下射箭。在偪阳守军的箭雨下,晋军不慌不忙的按照鼓声节奏变换阵型,有整体的盾墙大阵变换成两个盾墙团阵。

    一声高亢的鼓声响过,晋军盾墙突然撤开,露出了排成密集队形的弩兵,这些弩兵发出一声大喊,紧接着,喊声有节奏的一声接一声,每喊一声,就有一彻士兵将手中弩箭射出。

    地面上是一浪接一浪的喊声,天空中是一波接一波嗖嗖飞舞的弩箭。双方对射的热火朝天。

    “该我们了”,孟献子挥下一了战戈,顿时,鲁军兵车从晋军露出的缝隙中迅猛冲出,他们颠簸的碾过地面上横成的尸体,快速的扑向城门。

    成功了,在晋军弩箭的压制下,偪阳人根本没有对鲁军做出反击,鲁军冲至城下……稍停,偪阳城门被鲁军攻破。

    赤犴神色激动,他顾不得继续指挥,立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