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2章 又见蔡邕(2 / 3)  三国之化龙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再提规劝一事,反而开始打听夫君过往。”

    李易起了好奇心,道“具体什么事情?”

    伏寿面带疑惑,道“问的多是夫君的起居,言谈,我原本还有戒心,但蔡中郎所谈的那些并不涉及隐秘,纵然向旁人打听也能知道,不过正是如此,我越是感觉蔡中郎进来似乎有些古怪。”

    李易也是越发疑惑,蔡邕能给他打工,完全是因为用蔡琰做要挟,可现在看来,好像是真的对他有兴趣了啊。

    李易又想了一会,隐隐有了一些猜测,不过不好与伏寿讲,便跳过此事,捡了些有意思的话与几女来说,直到很晚,这才各自回房歇息。

    虽然忍了一路,李易的心里有些躁动,但他并没有往貂蝉那里钻,而是老老实实的拉着伏寿说话,听伏寿讲了许多事情,李易全都记下,然后好在将来与自己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做印证。

    此外,李易也讲了一些不方便当众说的事情,其中最紧要的就是与蔡玉有关的。

    原本李易还担心蔡玉的事情会叫伏寿不快,不想伏寿知道那篇洛神赋是用来哄蔡玉高兴,而不是真心用来称赞蔡玉的,不但不恼,反倒是宽心了许多,就差举着小手为李易喊加油了。

    第二日,李易早起,召集麾下文武到太守府议事,之前李易虽然通过书信对宛城的情况有些了解,但内容太过粗略,许多事情必须详细过一遍,才能叫他安心。

    众人知道李易用意,种种事情诉说也是详细,一直到过了中午,李易才算是将如今南阳情况差不多了解。

    官员方面,自李易以下,职位最高的几个,除去功曹,都被李易的自己人给分了,这是情理之中,不过再往下,就出现了很尴尬的无人可用的局面。

    不得已,只能叫城中几个世家中人品还过得去的弟子出来做官,不过因为李易现在虽然是南阳太守,但并不需要管理整个南阳,这些官员还有相当一部分保持空缺,只等将来有了自己人,再慢慢填补。

    另外,为了避免出现被架空的情况,贾诩从军中挑选了上百较为激灵的士卒,让他们去各个官署充作底层小吏,补充人手的同时,也算是安插了眼线。

    还有就是收拢流民。

    因为袁术之前的一顿祸害,南阳一地出现了不少流民,虽然家中房屋田地还在,可没有了粮食积蓄,百姓很难捱到明年,于是就被李易的名声引到了南阳,暂时由太守府供给他们饮食。

    如今南阳城外的流民大约有三万余人,原本城中大户有心从中招揽青壮,不过看到李易明显有收流民为己用的想法之后,也就收了手,没有跳出来与李易抢人。

    因为没有李易命令,张辽暂时只招揽了两千人编入行伍,其余百姓则开始初步清理城外荒地,只是天气越发寒冷,进度不快。

    粮草方面,因为有襄阳方面的供给,目前粮草比较充足,甚至还有不少结余,不过李易担心说不准哪天就会与刘表撕破脸,被刘表断粮,所以,早早的就再三叮嘱贾诩到宛城之后就要以赈济流民的名义开始购买粮食。

    因为李易的重视,贾诩将购粮的网撒的很大,不光是南阳大户,就连豫州,乃是徐州都有了联络,只是除了南阳,其他地方的粮价暂时没有谈妥。

    贾诩在南阳的出价比较大方,比市价略高,南阳的大户都乐得卖出一些粮食,而且还有不少人再卖了一批粮食之后,还会再白送一批,算是将粮食的价格又拉回了正常水平。

    如今宛城的存粮,只要不起战事,纵然李易扩军,也足够两年之用,贾诩有意放缓购粮,特别是针对豫州徐州的粮食收购,因为这两地的商人太过心黑,不过李易却是让贾诩继续买,加钱也要买。

    因为李易很清楚,中原打起来之后,粮价绝对飙升,甚至是有钱都买不来,现在自己手里又不差钱,自然是能买多少买多少。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李易思考一阵,又与几人吩咐了一些马上要做的事情。

    其一,募兵,练兵。

    张辽募的两千人太少,李易叫张辽继续募兵,先凑整一万,对外宣称七千,等待形成战力之后,再进行二次募兵。

    暂时新兵全部驻扎宛城,至于叶县那边,以人手不足为由,暂且不管。

    其二,就是屯田。

    这时候军粮来源,一部分是百姓田租,还有就是世家大户的贡献,李易现在大手笔买粮是迫不得已,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李易虽然决定交好世家,却不愿将自己的命脉交在他人手上,所以,屯田是必须的。

    不过,屯田一事虽然重要,而且主事之人非常辛苦,但要说难度却谈不上太大。

    因为李易只是收敛流民开垦荒地,并没有与世家争地争人,于是,李易拍板,任命石韬为屯田校尉,主管屯田之事。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书院的建设。

    贾诩已经有了初步选址,只等李易找时间看过之后就可定下,不过这只是最初步的工作,之后还有许多细节要考虑,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说清,李易也不好深谈,只是提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