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节 血战 (八)(1 / 3)  中华大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而,英国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战列舰通常来说重视防空。这倒不是因为英国人对空军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把大多数防空任务交给空军去做,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异议的地方,飞机的速度远超战列舰,当然也只有飞机可以克制飞机,战列舰是不能飞上天去的。

    不过这就导致了英国人在设计战列舰的时候,没有过多地考虑防护,尤其是防空,而是强调了速度,火力这些东西,对于英国人来说,广大的殖民地使他们必然需要这种类型的战列舰,至于防护了,历来都是英国军舰攻击别人,自己的军舰是不需要哪些东西的。

    所以当德国人的空军开始投弹不久之后,英国军舰就出现问题,也就不令人奇怪了。这一次首先首创的就是“永不沉没的战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与德国的“永不沉没的战舰”,英国人的战舰实在差多,不过虽然比不过德国的威廉三世,“威尔士亲王”号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

    该舰属于“乔治五世”级,1912年>.开始服役;排5490(满40580)

    尺寸7.1米,宽31.3,吃水8.

    主炮寸火炮10座:

    副炮

    防空火炮mm高射炮32座。20mm高射炮

    设计功率0C力

    设计航速节

    设计舰员00-

    当德国轰炸机编队飞临英国舰队上访的时候,全部战列舰地几千门高炮一齐开火。试图打散的军轰炸机地编队,降低德国飞机的轰炸精度。可是由于舰队处于机动状态,根本无法组织起防空队形,火力根本无法威胁到高空的德国轰炸机。

    德国轰炸机群全然不顾,冒着被击中的危险,镇定的开始投弹。在8000米高空,德军轰炸机群在炸裂的弹=;.+低高度,以提高命中精度,很不幸地,威尔士亲王号因为处于舰队的最北侧,被德国轰炸机长机定位为标准投掷点,经受了最猛列的轰炸。

    此时“威尔士亲王”号的雷达已经失效了,在雷达屏幕上,到处都是飞机的亮点,根据雷达的分析报告:至少有100德国四发重型轰炸机正在逼近。舰长坎德南少将命令拉响防空警报。准备全力防空,并同时开始走Z字形规避炸弹。

    警报声未落,无数架德军轰炸机就轰隆隆掠过头顶,炸弹跟着落了下来。当时随“威尔士亲王”号出海的《伦敦每日快报》记者欧•伽莱葛正在甲板上。他回忆说。

    “一阵阵爆炸声震耳欲聋,舰身猛烈抖动起来。舰身四周到处都是几十米高的水柱,我们就像是被炮弹围在一起,我紧紧抓住了桌子。祈祷千万不要被击中。坎德南舰长站在高高的舰桥上,临危不惧,一边沉着地指挥战斗,一边使出高超地操舰本领,驾驶“威尔士亲王”号转满舵,以每小时29海里的速度在弹雨中左躲右避,与德军轰炸

    笔者注:这一段文字说明。这位记者根本就是在胡编乱造,一般来说,剑桥是不适合作为指挥场所的,因为它的位置十分突出,而作为观察来说过于危险,建章一般都是在防护严密地司令塔,绝对不可能被一个随军记者看到的。

    而一边指挥战斗,一边是出高超的操舰本领,这就混淆了舰长和驾驶员的职能,一般来说在战斗中,舰长只需要判断战斗该如何进行,至于具体地射击步骤,还有如何规避的这些细节,都有专门人员负责,不需要舰长操心。

    不过,数目众多的炸弹终于找到了威尔士亲王号,两枚炸弹从天而降,很快就命中了舰的左舷,击毁了左舷舰载机库处。随着一声震天巨响,机库被炸得粉碎,威尔士亲王号的舰身跟着发生剧烈震动,燃起的大火立刻笼罩了整个甲板。

    与英国空军不同,德国人这次使用的炸弹,仅让全部都是燃烧弹,这种炸弹可以轻易地引燃大火,温度高达1600,,钢铁都可以融化。另外在炸弹中还加上了有毒的白磷等物质,那些英国损管在救援过程中纷纷被毒倒在地,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大伙越烧越烈。

    坎德南舰长大声吼道:“赶快组织救火!”第一批轰炸机刚刚掠过,第二批轰炸机接踵而至。与英国人的集群轰炸不同,德国人的飞机分成了好几批,轮番轰炸。这也是因为英国人的舰队队形拉得很开,可以从容轰炸的缘故。

    有时一百多架德军轰炸机紧随其后向右舷袭来,坎德南舰长立即命令炮手集中火力向右前方射击.

    上大火影响了一部分防空火力,所以阻击火力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有效的吓阻德国轰炸机。

    德国轰炸机又开始降低高度,由6000降低到4000,不顾死活地在炮弹的缝隙中校正投弹角度,一架轰炸机被炮火射中,像一团焰火般绽放在夜空,接着发出沉闷的爆炸声凌空爆炸。紧随其后的另一架飞机被击中一个引擎,不过由4引擎的存在,实际上没有任何影响,仍然若无其事的地投下炸弹,然后吃力地向高空爬去。

    不得不说,威尔士亲王号的坎德南舰长有着高超地操舰本领。在舰体受伤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