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二章 分裂(2 / 5)  水煮清王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来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朝着于中“反扑”了过去。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于中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占据了多项优势,轻易就打散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所谓“大军”。而战后,于中称北方邦“无故挑衅”,遂带领大军主力朝其首府勒克瑙发动了进攻。而此时,于中的兵马已经再次向上涨了一截。人心是贪婪的。不管这些人是出自哪里。……尼泊尔的那些诸候在看到跟着于中做事有利可图之后,又咬牙拼凑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交到了于中手里,同时,班禅也派出弟子。带领各地土司派来的总共四千兵马翻过聂拉木山口过来“支援”于中。(1757年,英国将领罗伯特·克莱武仅以三千人就打败了五万印度兵马,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序幕,相比之下,于中还算差劲的了。)

    将近两万大军,又具有火器方面地优势,勒克瑙被于中一股而下,北方邦首脑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于中的手里。

    之后。于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罗门出身的贵族做为傀儡总督,开始在北方邦竖立统治权。同时,于中还割让了北方邦部分领土给尼泊尔贵族,使尼泊尔牢牢与这场侵略战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于中对北方邦大动干戈的时候,奥朗则布之子阿柴姆也终于说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与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间展开了一场派系内战,缓解了南方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正当德里想重新派兵夺回北方邦的时候,位于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锡克人在一个叫班达的人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莫卧儿王朝的抗争。印度最为富庶的农业大邦陷入***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达等人还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那个人就是……敦多!虽然同样的孤军在外,可是,敦多却十分明白。于中背靠尼泊尔,身后又有***和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虽然他想绕道回去准葛尔,可是,那样地话,他必须穿越阿富汗。而这个阿富汗正处于战乱之期。如果要从那里过去,就代表着他必须要随时应付那个地区各种势力有可能的袭击。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于他施展拿着的战术。容易受困。何况,相对于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穷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准葛尔现在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直接面对清廷的大军,敦多终于还是决定留在印度发展。不过,既然要发展,光凭着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于中那样有来自一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帮助”锡克人了。至少。这样能让他摆脱外来人的身份。

    不过,锡克人的叛乱和于中的侵略,对莫卧儿王朝来说还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谓“屋漏偏适连阴雨”,就在莫卧儿王朝急需振作的时候,他们迎来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尔沙。这位皇帝有一个外号,叫做“无头脑者”。而在这位新皇帝巴哈都尔沙的领导下,德里的统治者们暂时“放过”了正陷入内乱的南方的马拉塔人。可是,他们又将手中可以撑握的大军分成了两股,一支派去平定***的锡克人;另一支,派去驱逐侵略者于中。

    结果自然是很不幸。两支大军全都败了!

    去锡克人地那支军队死伤比较惨重,打于中的那支虽然没有死太多的人,却被俘了两万多。

    而这两场战斗之后,所有可能阻止印度陷入***的契机都消失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各地总督先后独立割据,就算没有自立的,也大多不再听从来自德里的命令。莫卧儿王室的统治区由一个庞大的帝国立时缩小为仅有首都德里及邻近的一些地区,虽然这片地区依旧不小,比印度最大的一个邦还要大上一些,可是,国家终究还是***了。并且,就在他们还能统治的这片土地的旁边,还有锡克人和于中在随时威胁着他们。

    恐惧与不甘蒙上了莫卧儿王室的脑袋。

    而在经过紧张的讨论和争辩之后,一个由巴哈都尔沙的亲信组成的团队开始朝北方邦前进。虽然于中也是侵略者,可是,相对于不死不休的锡克人和虽然同根同祖却十分凶恶残忍的准葛尔人,莫卧儿的新皇帝觉得,还是于中可能比较好说话。而且,于中和锡克人之间谁更加难惹,谁更加有实力,谁的后台更硬,德里的人们也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

    “厉害。厉害,不得了哇!”

    印度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发生的都很紧凑。

    等到巴哈都尔沙派人去找于中谈判地时候,也才不过是过了四个多月。

    这段时间,于中的南侵在北京所引起了风浪因为康熙不置可否的态度已经消逝了不少。除了少数的一些人,大部分人都把于中和他的一万多大军都当成了死人。虽然还是和原先一样持反对态度,却已经不再怎么提起。不过。于中又岂能让这些人长久的忘却自己?由尼泊尔、哲孟雄、不丹、拉达克、***、青海,以及印度北方邦到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