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92 威制天下(2 / 2)  刘备的日常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便有太学生,往来奔走。亦有知名党人,为双方引荐。

    阴怀名刺,乃是必然。

    董重虽远离朝堂,然毕竟位高。多有沽名钓誉之辈,上前谒见。董重来者不拒,风发意气。待夜宴始,被众星捧月,奉为上宾。

    丝竹之音,靡靡之乐。席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莫过如此。

    “‘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酒不过三巡,张俭捧杯笑道:“今夜,我等便‘处匡床’论‘天下治’。”

    党锢已解。士大夫清谈之风,自党魁复兴,且愈演愈烈。

    如前所说,今汉多以征辟、察举等制度,选拔人才。其标准,大半源自风评。风评,多出清议。

    初时,清议多为“经明行修“。经“风谣“并“题目“来表现。谓“风谣“,即用诗词歌赋,简短有力,便于流传的特点,来展现个人“德业“并“学行“。谓“题目“,即称述人物之品德、性格、才能及识度(见识与器度)。二者相合,既称清议:“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题目)成名,则以为人物”。是非标准,则以“名教(封建礼教)”为依归;由名士大儒,如许劭兄弟,铁口直断。诸如曹孟德,亦不例外。足见风靡。

    然自桓灵以来。奸佞当道,朝政日非。士大夫多以清议,褒贬人物、左右舆论、抨击时政,与宦官斗争。遂被宦官及党羽诟病,“上议执政,下讥卿士“,“危言覆论“。起前后二次“党锢之祸“。因言获罪,“破族屠身“,望风而逃者,不计其数。

    党魁亦不例外。

    今,党人得赦,重归朝堂。

    以党魁为首,再兴清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