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章 尝试改良(2 / 4)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接时,由官府出面代替那些放高利贷的富商、大户,放出在当时来看相对低息的贷款,帮农户渡过难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

    比如,允许不愿意服差役的民户交钱来免役,也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把土地按土质分成不同等级,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在京城设置机构调节市场,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等等。

    除此之外,王文川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兵之法,比如在农村中确立保甲制度、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比如鼓励养马、监督兵器制造、裁撤年纪过大或战力低下的军队改为民籍等等。

    全都查看一遍之后,楚歌大致确定了,这里边没坑。

    确实都是王文川当年新政变法的内容,这个副本应该没有偷偷改变一些细则。

    而且,从纸面上来看,这些内容都是毫无问题、无懈可击的。

    新法的核心是青苗法,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哪怕其他的各项法条都没生效,这次的变法也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

    表面上丈量核实土地这一条似乎也很重要,但其实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在做。朝廷中枢,哪个皇帝不想查明各地具体有多少土地、每块土地的产量多少?哪个皇帝不想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来收缴赋税?

    可查来查去,到了王朝末年,该收不上来赋税还是收不上来,该灭亡还是灭亡。

    所以,这条就算能推行得不错,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何况大概率连治标都不见得好使。

    而青苗法如果能顺利实施的话,意义就远不止于此了。

    从表面上看来,青苗法只不过是官府出面给农民提供的低息贷款,在现代看来这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操作。

    但那可是比后世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提早了几百年。

    当然,王文川的变法肯定跟凯恩斯主义不是一回事,但这种超前的思想意识,确实被后世之人所称道,就连很多外国人,也都惊叹有家。

    青苗法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没钱买种子、买肥料,他们能怎么办呢?

    要么是卖地,要么是借钱。而借钱的话,也只能找富商大户借钱。这些富商大户肯定要趁此机会狠宰一笔,收取高利贷,如果农户还不上贷,那就顺理成章地兼并土地,或者收买人身自由。

    这样一来,脆弱的农业经济更是会遭受重创,农民破产了,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好处。

    便宜全让这些富商大户给占了。

    而如果青苗法能够顺利施行,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可以向官府借贷,度过难关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官府在这个过程中将富商大户赚的黑心钱收归国家,还可以将粮仓中的存粮进行置换,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善举。

    但楚歌毕竟是后世的人,他很清楚王文川的变法最终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也很清楚青苗法最终完全没有像王文川预想中的那样生效。

    如果此时他再把这些新法的条目不加改变的推行下去,那么结果也只能是像当年的王文川一样,最终黯然退场。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改变其中的一些条目,让新法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应该从哪入手呢……

    “从青苗法的借贷利率开始?”

    楚歌首先想到的,是青苗法的借贷利率。

    按照王文川当年的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20%,最高不得高于30%。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年息20%,这显然是偏高的。

    而且,在青苗法实施之后,确实导致了很多农户的破产,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民怨沸腾这一点,给王文川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也影响了皇帝的判断,最终变成了他被罢相的直接诱因。

    “看来,这个利息还是要降低。

    “降到年息10%?5%?

    “似乎……还是有问题啊。”

    楚歌想来想去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全是数值问题。

    不管多低,都不安全!

    事实上,历史上的王文川显然已经预见到了利息可能对农户造成的压迫,所以,他在变法的细则中,已经对此做出了预防。

    比如,“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也就是说青苗法中的借贷属于完全自愿,农户不想要的,不能强制摊派;

    又比如,明确规定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30%。

    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严格按照王文川所制定的标准来实行,那绝对不会有民怨沸腾的情况出现。

    但楚歌很清楚,青苗法推行之后,王文川制定的这些限制,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底下负责新法的官员,很快就突破了这个上限,把年息20%,私自改成了两季各20%,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