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8章 皇帝开溜了!(2 / 5)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感慨和叹息。

    ……

    这次的朝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眼瞅着金兵压境,朝堂上却仍旧没有讨论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方案。

    最终,齐英宗也只是有些不情愿地拍板,诏令天下各个方镇和各路精兵赶往京师勤王,至于京师防御的烂摊子,他也算是做了个明白人,全都扔给了李伯溪。

    楚歌不清楚齐英宗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自己的那一番分析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京师能守住,主要也是李伯溪的功劳。

    希望自己的那番话,多多少少能在皇帝和大臣们的耳中起到一些作用吧!

    离开朝会时,楚歌刚想坐车驾回府,却没想到李伯溪喊住了他。

    此时的李伯溪年纪已经不小了,但眉眼之间霸气外露,完全不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他的身板相当结实,沙包大的拳头莫名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持正你最善揣摩上意,所以你随是御史中丞,平日里也多有仗义执言,我却一直对你有些看法。

    “只是今日在朝堂上你的一番奏对,让我改变了看法。当此兵凶战危之时,还望持正能够放下之前的成见,一道守住齐朝的江山社稷。”

    楚歌赶忙点头:“李相放心,定当竭尽全力!”

    ……

    回到府中以后,楚歌吃过晚饭,自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说出那番话以后,皇帝和朝中的群臣对他会是这种反应。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李伯溪对我的印象。

    “可以看出,在我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李伯溪对我的态度有所改观。他说,之前认为我善于揣摩上意,所以对我颇有微词。

    “原来我这个人物是这样的人设吗……

    “也怪不得皇帝对我说的话有些失望,而唐钦看我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

    “善于揣摩上意”,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评价。

    当然,以为官之道来说,能够搞清楚皇帝此时在想什么,对于升官发财而言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种人的说话往往也不是出自于本心,而是出自于对上意的迎合。

    皇帝为什么点名让楚歌说话,还对他要说的话颇为期待?

    就是因为楚歌所扮演的李浩,人设就是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很希望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能让自己满意的说法。

    比如……怎么才能把这个烂摊子甩给别人,自己从京师开溜之类的。

    这不一定会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很显然,楚歌给出的回答显然距离皇帝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如果早知道李浩是这样的人设,或许楚歌会考虑忽悠皇帝这个选项。

    之前楚歌就已经考虑过,齐英宗和齐惠宗的这条暗线。

    为什么齐英宗对这些大臣们的回答都有些失望?

    其实,不论是主战派的李伯溪,还是主和派的唐钦,至少在大殿上说的话都还是滴水不漏的。尤其是李伯溪,他是个很有才学、很有能力的人,严格来说,只要齐英宗什么都不管地开始挂机,把这些事情全都交给李伯溪,也足以高枕无虞。

    但齐英宗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朝中的重臣们,基本上都是他爹齐惠宗的班底。

    所以,齐英宗天然地对这些人充满着不信任。

    尤其是对李伯溪。

    在齐英宗看来,他爹拍拍屁股跑路了,到南边去享清福了,李伯溪拦不住齐惠宗,却硬绑着自己在京师这种随时有可能被攻破的前线留守,这是什么道理?

    显然在李伯溪的心目中,还是那位太上皇的分量更重的。

    或许李伯溪确实有能力,但对于齐英宗而言,这种能力、威望、地位,终究会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此时兵凶战危,他不得不用李伯溪,也知道此时议和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才不情愿地将整个京师的防务全都交到李伯溪的手上。

    但未来只要一有机会,齐英宗必然会想方设法从下面提拔自己的人,然后找一些借口,将这些原本班底的重臣,全都扔到地方上去。

    而对楚歌扮演的李浩,齐英宗的这番问话,显然带了一些示意的成分。

    如果楚歌当时能说出一个让齐英宗特别满意的回答,或许齐英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君臣之间可以建立起一道互信的桥梁:大家是自己人。

    但问题在于,这种互信建立的前提,是楚歌要顺从齐英宗的意思,这对于京师的防务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事已至此,想要再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也暂时不现实了。

    楚歌决定还是先这样走走看看,努力帮助李纲守住京师,然后才有资格再去谈其他的事情。

    如果这次守城失败了,再想别的办法。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决定将时间流速加快,尽快去到下一次的朝会,并寻找时机,跟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