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清君侧(2 / 5)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没有马腿就砍人腿。

    而现在,邓将军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又穿越时空,再度被用到了对付铁浮屠的战场上。

    除此之外,赵海平也在邓将军的指点下,对大斧、长刀、神臂弓等等武器制定了不同的操练方法以及考核标准。

    甚至连军马如何评判、如何喂养,也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则。

    赵海平也问过邓元敬将军,要练成一支强军,大概还有多久?

    而邓元敬将军的回答是:将各类武器操练纯熟之后,算是完成了一半。

    而后面,大概还有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是训练对敌的各种阵法,要让士兵在混战之中也依旧保持维持阵型的能力;第五阶段是明确行军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士兵的吃喝拉撒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第六阶段则是在实战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提前演练。

    而等这些全都完成之后,这支军队才算是真正有了战斗力。

    赵海平不由得感慨,果然不愧是千古名将。

    这练兵之法,简直是细致入微。

    其实在此之前,赵海平对于“练兵”,没有太明确的概念。

    虽然他也很多次地扮演武卒,进行过一些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远不如实战有效的操练,但对于这些具体的训练项目,始终没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了解。

    现在他发现,古代的训练士兵,其实跟现代很多学生经历过的军训,是有共通之处的。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军训本来就是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简化后的结果。

    而邓将军作为最接近现代军事思想的一名古代将领,他的训练方式必然也是跟现代的训练方式很接近的。

    如果说赵海平对邓将军的这套练兵之法最大的感慨,就是“细”!

    细致入微。

    其他的兵书中,往往更多的是对战争思想的阐述。比如,什么情况能打,什么情况不能打,更偏向于一种高屋建瓴的东西。

    这一类的兵书,其实是针对那些已经有丰富行伍经验、对行军打仗的基本原理有很深了解的将官。

    但如果是一个从未了解过行伍之事的人,看到这些兵书,未免是一头雾水。

    等于是最基本的哲学观念都还没有建立,就已经在阅读一些高深的哲学书籍。

    但邓将军的兵法不一样。

    邓元敬将军最注重这些细节,他的兵法并非面向那些已经有很多基层经验的名将,而是让那些完全不懂行伍之事的人,也能看的懂,也能照着做。

    具体到某一种武器的形制、用法,甚至这种武器如何算是合格,如何算是劣等,应该如何使用的细节等等,全都说得清清楚楚。

    甚至在行军的过程中,士兵们要距离多远挖一个厕所,走时要如何掩埋,都说得清清楚楚。

    而这样的练兵之法,恰恰最适合赵海平,也最适合齐朝的军队。

    齐朝的军队,问题在哪?

    是将领的指挥有问题?将领不懂兵法?

    当然不是。

    齐朝不缺名将,但每每打起来,却往往瞬间炸营,几万人跑得干干净净。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将领熟读兵书,又能怎么办呢?

    而邓将军在面对大盛朝中后期逐渐崩坏的卫所兵时,情况也是类似的。

    所以,邓将军几乎是从零开始打造出了一支有强大战力的军队。

    在他看来,想要打赢,首先得抓好训练。只有日常训练做好了,上了战场才不会发生一些将领无法掌控的意外情况。

    只有从伍长、什长、队长这样一级一级地压实,整个军队才能如臂使指一般,不折不扣地执行长官的命令。

    金人的将领,未必就多懂兵法,但是他们却能凭借着战斗本能,打赢许多硬仗。

    究其原因,还是这些金兵的基层战斗力极强,所以将领的能力也被无限放大了。

    而按照邓将军的操练之法练出的强军,军容齐整、军令通畅、赏罚分明、上下一心。

    有这样的军队,即便将领的指挥能力稍弱一些,也足以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去打赢对手。

    ……

    赵海平在校场中随意地转了转,突然来到一名正在操练长枪的枪棒教头面前,让这些人全都暂停训练。

    “我要抽查几个问题。”

    赵海平的目光扫过这些正在训练的士兵,很快就从中揪出了一个面带恐慌之色的士兵。

    “我问你,摔钹碰响,何解?”

    摔钹其实就是钹,民间也称为镲,两个圆铜片,中间有半球形的凸起。此时在军中,摔钹也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乐器。

    这名士兵愣了一下,似乎大脑陷入了空白,停了一会儿才嗫嚅说道:“似乎……似乎是要整队回营。”

    赵海平又问道:“再响一次呢?”

    士兵的神情明显变得更加紧张,有些不确定地说道:“似是……列成大队?”

    赵海平面色一沉:“还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