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2章 秦王破阵乐(2 / 3)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征北战、攻无不克,看起来蒸蒸日上,可一旦他存了要集中兵权、拿捏手下武将的想法,大好局势立刻就崩盘了。

    而直到齐朝建立,齐太祖才最终将这些藩镇割据之下的武人们给压制住。

    至于齐朝以文抑武造成了种种严重的问题……那就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总之,赵海平们心自问,即便以他的水平,在这个乱世中也很难真的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不过,这个副本的终极目标应该也不是要挽救梁末的困局,这个困局目前来看确实是有点无解的。

    除非是有梁太宗、盛太祖那样的终极勐人横空出世、快刀斩乱麻,否则只能一直乱下去。

    这一阶段的目标,应该就只有打赢黄仙芝这一个目标要完成而已。

    想到这里,赵海平还是继续踏上了寻找其他神策军的路途。

    ……

    在赵海平领着残兵搜寻关中其他的神策军时,楚歌仍旧在以郑畋的身份进行尝试。

    他已经试过很多种方法。

    比如,试着让心腹将领直接杀死前来招降的黄仙芝使者王晖,又或者更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用更多符合这个年代的说辞去尝试说服这些将领。

    但无一例外,这些尝试全都失败了。

    而这其中的死结,说白了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心!

    斩杀黄仙芝的使者确实可以强行让凤翔守军没有了退路,但黄仙芝大军压境之后,楚歌却发现将领们依旧没能同心同德。

    所以一打起来,还是没有任何胜算。

    至于种种凝聚人心的说辞……

    任凭楚歌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但在切实的利益面前,诸将却还是表面感动,心中却没有真正地拧成一股绳。

    这让楚歌感到十分费解。

    到底是缺了什么东西?

    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郑畋明明就是说服了诸将,然后整军备战、大败黄仙芝。

    可现在,他即便是拿了归序者的天赋技能,却还是做不到郑畋当年做的事情。

    楚歌确信,自己必然是遗漏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信息。

    于是,他暂时退出了游戏,准备再去查阅更多史料。

    首先查到的还是这段史料。

    监军彭敬柔与将左序立宣示,代畋草表署名以谢仙芝。监军与使者宴,席间,将左以下皆哭。使者怪之,幕客孙储曰:“以相公风痹不能来,故悲耳。”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席间,将左以下皆哭”。

    他们到底为什么哭?

    而这次查阅史料,楚歌发现后面还有一句。

    “民间闻者无不泣。”

    也就是说,这次宴会上,不仅是各个将领皆哭,甚至这件事情传到民间,听说了这件事的老百姓就没有不哭泣的。

    而郑畋因此才认为人心尚未厌恶梁朝。

    而此时,这些人没有哭,说明还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多半就在宴会上……

    楚歌仍旧毫无头绪,于是他决定继续在史料中查找其他记载。

    直到他翻到另外两则史料,一个大胆的想法才终于在他脑海中浮现!

    第一则史料,是来自于另一个版本的史料记载。

    与之前的那一则史料相比,基本上完全一致,只有两个字不同。

    监军与使者宴,乐奏,将左以下皆哭。

    上一则史料并没有记载“乐奏”这两个字,只是说在席间诸将和士兵皆哭,所以才让楚歌感到迷茫,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但现在看来,如果这第二则史料记载的是真的……

    那么这个“乐奏”,极有可能是让“将左以下皆哭”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乐奏,是什么乐呢?

    楚歌又从另一则史料中找到了答桉。

    这一则史料是来自于梁朝初年,梁高宗在位时期。

    “三年七月,上(梁高宗)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

    这段史料记载,当年梁高宗在咸亨殿设宴,而乐曲奏响,此时有太常少卿上奏说:《破阵乐舞》是宣扬宗祖盛烈的曲子,自从先皇(梁太宗)驾崩之后,便不再吹奏,是因为担心陛下听到此曲因怀念先皇而感怆,臣在乐司任职,认为此时应当奏《破阵乐》,发孝思之情,与天下同乐。

    于是梁高宗深以为然,令奏《破阵乐》。奏罢,“上(高宗李治)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

    终于,一直被遮掩的谜团,在楚歌的面前展开了。

    他不由得恍然:“是……秦王破阵乐!”

    史料中对于当时具体演奏的什么曲子,已经没有记载。

    但从史料的种种细节,却可以大致推断。

    在宴请黄仙芝使者的过程中,奏响乐曲,而将士们纷纷落泪。

    既然史书中提到了奏响乐曲,那么这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