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0章 着手破局(2 / 3)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赏,给他们安插上了并不存在的军功,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一众史官的努力之下,‘武德之治’的功绩全都被算在秦王身上,被篡改为‘贞观之治’,不复为后人所知。”

    这段“史料记载”看得李鸿运目瞪口呆。

    这也行?

    不得不说,这一长串的内容几乎每一段话都是槽点,全都看下来,反而不知道应该从何吐起了。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应该就是那种历史阴谋论的集大成者,虽然里边可以说到处都是漏洞,但要说在噱头和颠覆这个方面,那确实是拉满了。

    这其中有许多内容,即便是不太了解历史的人,也能看出明显的问题。

    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秦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日声色犬马,好游猎,常在长安城中射猎百姓为乐。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一个没能力又不得人心的废物,且不说他在史料上实打实记载的赫赫战功,就连篡位这件事情,他都绝对不可能做到。

    因为“死士”这种东西,又不是说你想养就能养的。

    死士会不会告发你?死士会不会被发现?能被你用钱收买的人,为什么不会为了更多的钱而背叛你?

    造反也是个技术活,是需要极高组织度的。如果你没什么能力,手下人都被渗透、策反了,整个秦王府都四面漏风,还造反个锤子。

    又比如改史。

    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么秦王在民间的名声绝对不会是一位圣王。

    如果能把民间的记忆也都改了,那他这不叫改史,这叫直接以无上大神通抹掉了全世界所有人的记忆。

    有这种能力也别当什么天可汗了,直接搞个无限月读不是更好吗?

    这些都是“一眼假”的内容,很容易分辨。

    显然,这页史料算是一个开胃菜。

    里面都是一些很容易分辨的错误,只要玩家们对相关的史料有所了解、靠自己的力量通关了前面的虎牢关之战、渭水之盟等环节,再带有一点思辨精神,是不太可能被唬住的。

    但要说这一条真的全然没有任何难度吗?

    也不见得。

    正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过于离谱的错误,反而掩盖了其中一些不那么离谱的错误。

    比如,太子辅左高祖治国理政、整肃吏治,转运辎重,决胜千里。

    又比如,渭水之盟到底是如何达成的。

    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太子同样是一名不亚于秦王的英明储君,即便他即位也同样能开创梁朝的盛世,或者是认为渭水之盟的达成必然是倾尽府库、赔了大量财货,甚至有可能搜刮了民财……

    可见这些隐藏起来的点,同样也是有迷惑性的。

    尤其是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更有迷惑性了。

    比如,仍旧有很多人相信,太子是一个英明、仁德完全不亚于秦王的优秀储君,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秦王为了稳固统治的需要,必然要在史料记载中抹黑他,来提升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太子这个形象,就构成了立体防御。

    说起太子没有军功,就说太子要负有监国之责,不能领兵打仗。

    可要说内政治理、保证粮草是太子的功劳,那就有两个新的问题:第一,如果这些功绩都是太子的,那梁高祖呢?第二,太子在这方面也并无什么特别优秀的史料记载留下来,反而有很多黑料。

    这时候又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史料被改了,太子的功绩都被掩盖了。

    那么,又存在第三个问题:如果太子真的如此仁德远播,内外皆敬仰,那么为什么太子死后,整个梁朝上下似乎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朝中的官员,没有因为感念太子而罢官或者以身殉道的,外地的官员,也没有因为感念太子而以“勤王”的名义起兵造反的。

    玄武门之变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政变,而这种小规模的政变,如果得位者没有威望,很快就会演变成巨大的混乱。

    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都屡见不鲜。

    但玄武门之变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没有人跳出来为太子、齐王鸣不平,没有人跳出来为梁高祖鸣不平,似乎从京师到地方,所有人就这样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秦王成为新的皇帝。

    并且他们似乎还挺高兴的。

    而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所谓太子的那点功绩,在秦王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

    简单捋顺了一番之后,李鸿运开始点击这些选项进行修改。

    由于一眼能看出来的错误很多,所以李鸿运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点了过去。

    而在点击这些句子之后,它们就会变一种说法。

    比如,“太子与梁高祖于晋阳起兵,仁义宽厚、骁勇无双”这一句。

    点击一次之后,会变成“仁义宽厚、深谋远虑”,再点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