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4章 绝地反击(2 / 4)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真实性不高。

    因为太子和这两位贵妃,实在没有搞在一起的理由。

    太子有那么多娇妻美妾,完全没必要去搞自己父皇的女人,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玩火来形容,完全就是在作死。

    完全不泄露那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泄漏,恐怕是比谋反还要严重的事情。

    梁高祖能忍他谋反,却不一定能忍他动自己最宠爱的妃子。

    所以,秦王的这番说辞,多半是诬告。

    但诬告,却是此时唯一能用的手段。

    李鸿运的视野中出现了秦王的几个记忆碎片。

    秦王不是没有掌握太子其他的黑料,比如之前,太子私自招募长安恶少两千余人组成自己的私兵,号为长林兵,又与镇守幽州的将领联系,让他精选三百突骑送入长安。

    太子是有自己合法武装的,不管是组建私兵还是暗自结交边将,都是十分忌讳的行为,甚至可以视同为谋反。

    然而这件事情暴露之后,梁高祖也只是把太子叫来,责骂了一顿。

    而武德七年的时候,太子更是搞了个大新闻。梁高祖去仁智宫避暑,太子留守长安,结果太子竟然派人给驻守在庆州的杨文干送铠甲。

    在古代私藏铠甲是重罪,几乎等同于谋反。

    杨文干之前曾在东宫担任卫兵,直接参与了太子私兵长林兵的组建,而向杨文干送铠甲,毫无疑问是要里应外合干点大事。

    结果此事泄漏,梁高祖怒而召问太子。太子惊惧不知如何是好,手下人甚至劝他干脆反了算了。

    但太子想了想梁高祖,尤其是又想了想虎视眈眈、百战百胜的秦王,觉得造反这事死路一条,于是就去负荆请罪。

    梁高祖气得把他大骂一顿,甚至气得当天夜里只给他吃麦饭。但即便如此,梁高祖最后还是没拿太子怎么样。

    反倒是杨文干真的在庆阳起兵谋反了,然后秦王带兵过去还没开始打,杨文干的部众一听说秦王来了,那还打个锤子,一哄而散。

    杨文干被部下所杀,传首长安。

    然而即便是这样,太子之位也依旧稳如泰山,没有任何动摇。

    有史料记载秦王出征杨文干之前,梁高祖曾对他说,等平定之后就立他为太子,废太子为蜀王。

    但不管这条史料是真是假,梁高祖最后显然没有兑现。

    这次太子谋反事件看起来疑点重重,最大的疑点有两个:第一,太子这谋反未免也太儿戏了一点,保密工作做得太差,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被告发了;第二,杨文干是哪来的勇气谋反呢?

    所以,一些人认为,这个杨文干多半也是秦王安插的卧底,就是为了制造这样一起造反事件,顺理成章地废掉太子之位。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更不可能。

    太子谋反,确有其事,否则他也不会跑到梁高祖那里负荆请罪。谋反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他自己有心,单纯的诬陷不可能达成这样的效果。

    而杨文干也确实曾是东宫的人,帮太子组建过长林兵。

    杨文干谋反,是必死无疑的,这一点他心里必然清楚。

    而从他伙同太子谋反这一点上来看,显然是十分受到太子重视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他真是秦王的人,那么他宁可不要太子的信任、不要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却要谋反嫁祸太子,用自己的命甚至自己整个家族的命给秦王铺路?

    这解释不通,除非秦王掌握了洗脑技术。

    而且,不论是谁鼓动,给杨文干送铠甲这件事,确实是太子干的。即便是被人鼓动,他想搞点大事的想法,也是昭然若揭的。

    所以,这次的谋反事件看起来很愚蠢,最大的可能是,太子和杨文干就是这么的愚蠢。毕竟在历史上,愚蠢的谋反行为不仅有,而且很多。

    总之,经过了这几次的事件之后,秦王已经无奈地发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太子不论怎么作死,都会安然无恙。

    既然如此,那么他要对太子产生威胁,要真正找到一件刺痛梁高祖的事情,也就只有「蒸于宫闱」了。

    秦王虽然没有掌握很多决定性的证据,但却成功激起了梁高祖的疑心。

    因为太子跟这两位贵妃的来往确实过于密切了。

    秦王有自己的基本盘,就是军功集团,下到小兵上到将领对他都绝无二心。而太子挖不动这些人,就只能往其他方向去考虑。

    而后宫的这些妃子,确实是太子结交的重要方向。

    秦王常年在外打仗,所以跟这些妃子不熟,而且之前还因为洛阳府库事件得罪过。而太子则是时常走动、奉送珍宝,也没少让张婕妤、尹德妃在梁高祖这边吹枕头风。

    所以,太子时常去两位贵妃宫中是确有其事,再加上两位贵妃也一直在梁高祖耳边说太子的好话,这就让梁高祖也有了疑心,觉得此事似乎确实有点问题。

    当然,要因此治罪也是不可能的,毕竟秦王也没有拿出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