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6章 齐王竟是我自己(2 / 4)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谁去执行这个最为重要,不,应该是第二重要的任务?

    第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配合秦王亲自出手伏击太子和齐王,确保这两个人必须要死掉。否则即便控制了梁高祖,太子府邸的长林兵赶来,局势还是很难说。

    而控制梁高祖,则是第二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难度,其实比伏击太子和齐王要低一些,毕竟太子和齐王是充满警觉的,也有很多私兵,反而是梁高祖完全没想过自己的儿子敢将自己作为目标,疏于防备。

    而且,秦王府的绝大多数人手,主要还是用来干掉禁军、控制梁高祖了。

    尉迟敬德追杀太子和齐王只带了数十骑,其他人手安排在哪了?之前李鸿运一直有些迷湖,现在完全确认了。

    那么,具体是谁去执行了这个任务呢?

    李鸿运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之前一直忽略的人物。

    “侯君集!”

    在秦王事后总结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尉迟敬德,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论是事先鼓动秦王下定决心,还是在事变当天亲自率骑兵救下秦王、射杀齐王,又把太子和齐王的人头扔到宣武门让太子府的人一哄而散,最后亲自到梁高祖面前逼宫,都在整个事件中刷足了存在感。

    但是排在第二位的人,是侯君集。

    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侯君集具体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什么,只是说他是整个行动的核心人物,并且献策颇多。

    但问题是,具体是怎么“献策颇多”?而且,侯君集是武将,他献策颇多能排在第二位,让房玄龄、杜如晦等真正的谋士怎么想?

    作为武将献策颇多,却在最后的实际行动中没安排什么特别重要的任务?

    这都不太合理。

    虽说后来侯君集参与了梁太宗时的太子谋反桉,导致此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但梁太宗是个比较宽宏大量的人,即便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臣子,该记载的功绩也还是都记了的。

    那么,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功劳第二,却没有什么明确记录下来的事迹,就只有一个解释了。

    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干的事,压根就是不能记的。

    在李鸿运念头通达的瞬间,眼前的画面也再度动了起来。

    “侯君集!

    “你率五百勇士,去请父皇和大臣们……去海池上游船。”

    秦王看向侯君集,而侯君集则是激动地领命:“是!大王!”

    时间再度来到玄武门之变的当天,只不过这次李鸿运看到的场景,却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负责镇守玄武门的常何打开城门,秦王的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

    而在秦王和尉迟敬德开始在临湖殿附近埋伏的时候,侯君集则是带着主要的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入皇宫中。

    一路上凡是有敢阻拦的禁军全都杀死,确保从玄武门到临湖殿周边的广阔范围除了安静之外,没有任何异样。

    而后,他直接杀到深宫中,找到正在与大臣们议事的梁高祖,将他们全都“请”到了海池上划船。

    而后,侯君集就带人守在这里,一直等到尉迟敬德杀死太子和齐王之后过来。

    史料上记载,尉迟敬德浑身浴血、披甲持矛见到梁高祖的时候,“高祖大惊”,还问:“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和齐王引兵作乱,秦王和臣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故而派臣担任警卫。”

    但此时的情况,梁高祖“大惊”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之前应该就已经惊过了。

    于是梁高祖就问身边人,应该怎么办。

    此时跟着梁高祖一起泛舟的大臣不少,其中宇文士及、颜师古是秦王党,封伦、窦诞、封德彝属于两面派,在秦王和太子之间两头下注,萧瑀、陈叔达惯常为秦王说话开脱。

    此时在场的众人之中,真正跟秦王不对付并且绝对忠诚于梁高祖的,就只有裴寂。

    而在梁高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裴寂的脸色比他更苍白。

    因为当年晋阳起兵的时候,裴寂、刘文静、秦王和梁高祖是起兵的四元谋,梁高祖称帝之后,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宰相。

    只不过裴寂坚定支持梁高祖,而刘文静坚定支持秦王。

    然而,裴寂和梁高祖悍然杀了刘文静,这件事情,是足以被秦王记恨一辈子的。

    此时梁高祖如果不同意交权的话,只有一半的可能会死,而裴寂是百分百要死的。

    在强烈的求生欲驱使下,裴寂自然也只能附和。

    于是,萧瑀、陈叔达提议梁高祖交权,封伦和窦诞表示本来就应该如此,宇文士及表示陛下早就该将秦王立为太子,而颜师古表示臣连墨都已经磨好了。

    在场的所有人一致同意,请梁高祖把大权交给秦王。

    而梁高祖也只好讪讪地说道,这个提议很好,朕其实早就想把大权交给秦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