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3章 再战晋阳(2 / 3)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梁军凯旋,到太庙献捷。

    此战的首功自然是齐王,梁高祖对待自己的儿子从不是一个吝惜封赏的人,直接就将这个才十五岁的少年加封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

    在历史上,这些封赏全都是给秦王的,但秦王在此战中确实一直在打酱油,所以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封,不像齐王这样一飞冲天。

    但秦王却并未对此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合情合理。

    因为在他看来,齐王打赢这一仗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胜过了自己。

    如果是他与薛举对战,必然是坚壁清野两个月以上才会发动勐烈攻势,而齐王竟然能准确地算到薛举得病暴毙的日期,用一个多月就彻底解决了战斗。

    打出了这等神仙仗,位置在他之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在兵力的具体分配问题上,梁高祖却犯了愁。

    因为按照原定历史发展,从浅水原之战以后,基本上所有兵马就全都由秦王掌控了。

    之后不论是打刘武周还是打王世充、窦建德,基本上都是倾国之兵去打,只能由秦王一个人率领。

    毕竟秦王的战绩已经说明了,只有让他总领全军,才能确保每一次的国运之战都能胜利。

    但这次情况不同了。

    浅水原之战是梁朝立国后的第一次国运之战,之前秦王虽然屡立战功,但偏偏在这一次如此关键的战役中,齐王崭露头角、获得全功。

    若是继续将所有兵马全都交给秦王,对齐王肯定不公平;

    但若只是因为这一战就彻底否定了秦王,将所有兵马交给齐王,那也不太合适。

    纠结之后,还是扮演齐王的李鸿运主动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分兵!

    既然两个儿子都这么勐,那就各打各的。

    李鸿运主动提出,自己带几万人马和一些将领去镇守晋阳,提防北方的刘武周、宋金刚,而秦王则是带领另一部分人马尝试出关,去碰一碰占据洛阳的王世充。

    这个提议当然是很鸡贼的。

    因为从后来的情况看,王世充那边显然更难打一些。

    真正的历史上,秦王是先灭了刘武周之后,势力得到扩充,并收复了尉迟敬德等勐将之后,才去讨伐的王世充。

    就是这样,还险象环生,打得相当吃力。

    而刘武周这边虽然也很难打,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丢了晋阳,以至于给了刘武周一个现成的根据地,而且援军连番送了几波,所以秦王接手的时候局势才那么艰难。

    现在让李鸿运去打王世充,那是纯粹的白给。

    但是让他去打刘武周,只要提前做好准备,晋阳别丢、成功地整合梁军的优势兵力,就还是很有希望的。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此战可以获得一张玄武门之变的限定ssr门神: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的作用母庸置疑,如果能先一步来打刘武周,就有可能将尉迟敬德收入麾下。

    到时候再经历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鸿运手上能打的好牌就多了一张,而秦王手上的好牌就少了一张。

    这一来一回,可是巨大优势!

    对于这个建议,所有人都没有意见。

    对秦王而言,虽然他也能看出来王世充是个更难啃的硬骨头,但一来秦王本来就是谁都不服的性格,不存在任何的畏难情绪;二来当时刘武周还没有主动进犯晋阳。

    也就是说,齐王主动要求去防守晋阳、稳固后方,在众人看来,是很有可能无所事事的。

    万一刘武周和宋金刚没有来打晋阳呢?

    即便齐王主动去打,在自家地盘上的刘武周和宋金刚也不见得比王世充好打。

    毕竟刘武周此时背后还有突厥人的势力,被封为“定杨可汗”。

    就这样,齐王和秦王一个往北、一个往东,各自为梁朝向不同的方向扩张。

    ……

    再度回到晋阳,李鸿运感慨万千。

    我齐王又回来啦!

    到目前为止,晋阳可以说是李鸿运在这个挑战中最熟悉的地方了。

    第一次扮演齐王就是在这里据守坚城、打退了刘武周的进攻,并成功坚持到了秦王的到来。

    但这次,他不能再依赖秦王了。

    因为想要在玄武门之变中赢下来,就必须确保每一场硬仗都是自己亲自来打,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足够的威信、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班底。

    要全靠自己的力量打赢刘武周,有点难度。

    因为此时的战争已经不能再按照剧本上来演了。

    剧本上齐王丢了晋阳,以致于整个河东全部沦陷,而秦王不得不与宋金刚对峙于柏壁,坚壁清野、相持了三个月,这才等宋金刚因为军众饥饿逃亡而乘胜追击,一战胜之。

    但此时李鸿运总不能先把大军撤到柏壁再开打吧?

    打仗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