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 关宁铁骑 二更(2 / 3)  回到明末去当兵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多人马,再加上进攻遵化的谭泰率领的2万多人马,6万多人马,人吃马喂的一天得消耗多少粮草?

    可是现在还剩下不到1万的担粮草,最多还能吃三天,三天之后,如果没有粮草,他们就得喝西北风。一顿两顿,一天两天,如果没有粮草,不出三天这几万人马就会不战自乱,甚至发生哗变而烟消云散。

    更别说遵化还在激战,而且他们得到消息,遵化战场上,鞑子完全占了上风,遵化城外围的据点全部被拔除,谭泰正指挥着大批的鞑子猛攻遵化城,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如果后方粮草接济不上,2万人马军心动摇,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别说拿不下遵化,肯定还得吃败仗。

    后果太严重了……

    因此阿济格没处撒气,一怒之下斩了镇守粮库的主将布扎尔,这名鞑子的甲喇额真,多少也算是个大清的中级军官了,就这样成了替罪羊,只有到阎王爷那里喊冤去了。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他们得面对,尽管他和阿敏提起林毅咬牙切齿,仇人就在眼前,但是瞪眼不能去报仇出气。

    因为他们得想办法解决几万人马的吃饭问题,而不敢再贸然进攻明军的迁西大营了。

    昌平,顺义,喜峰口一带,他们占领的城池虽多,但是已经被他们洗劫一空,除了他们俘虏的老百姓及财物之外,剩余的老百姓死走逃亡,没有任何油水可炸。

    鞑子们洗劫的粮草,阿济格带着7万多人马东进的时候,带走了一大部分,还剩下一小部分,也只能是供驻守昌平、顺义和喜峰口这些地方的一万多鞑子们用几天,并没有太多宽余。

    也就是说现在再从后方运粮已经不可能了。

    三天的时间,基本上正好是他们的大队人马从这一带撤回昌平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筹集不到粮草,他们现在必须得拉着人马撤走,否则就有可能军中断粮!

    阿济格和阿敏,急得团团转。就这样拉着大队人马走了,这一仗打的也太窝囊了,阿济格和阿敏商议之后,立即命令手下就地筹粮。

    但是就地筹粮谈何容易?现在是秋后,战争的毁坏和抢劫,收获微薄的粮食早就没有了,而且这一带的老百姓早就跑光了,他们早就把这一带抢光了。因此派出的人马一天下来,收获甚微。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把人马放远些,第二天,派出了1万鞑子的铁骑,但是晚上回来,弄来的猪马牛羊和粮草堆放在一起计算,还不够他们这一万鞑子一天的消耗,这才叫入不敷出。

    就这样又勉强拖了两天,阿济格和阿敏觉得实在拖不下去了,必须得撤兵了,可是遵化那边战事仍然没有结束,他们只有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时间最迟定到了明天早上,一面派人收拾东西准备撤退,一面派人给遵化那边的谭泰秘密送去了撤退的最后期限……

    视线再回到遵化。

    总督大人卢象升派出林毅和祖克勇带着2000天雄军驰援迁西的祖宽,林毅他们走了之后,卢象升率领5000鞑子打算死守遵化。

    古城遵化是军事重镇,称得上城高池深。但是卢象升人马太有限了,只剩下5000天雄军的他,面对五倍的敌人,考察之后,他决定城内城外共同防守。

    于是,遵化城外设了两个据点,分别是遵化城外的左侧城和右侧城台。

    这两个据点并没有有利的地势,而是他们自己发动兵马,新建的八尺高台,建筑材料就是当地的土木石块。

    几千人马日夜赶工,两座高台建成以后,分别是总兵官刘重镇和副总兵官罗岱,各率1500人马驻守,这样就等于在遵化城的左右两侧,各布了一个防守的小城。

    遵化城内2000人马有卢象升亲自指挥守城。

    三个据点大致呈品字形,以遵化城为主,左右两处据点为辅,受到鞑子攻击的时候,他们可以互相策应。以减轻他们相互的压力,分散鞑子的兵力。

    卢象升的这一招很高明,但是,他们三路分兵刚分派好,监军大人,高启潜就到了。

    卢象升非常讨厌这个太监,他真不是个男人,不只是身体上的缺陷,心灵上更是扭曲。贪婪,奸诈,自私自利,甚至有些变态。

    自从他给自己当这个监军以来,不是来向自己讨要东西,就是在处处掣肘。兵马钱粮上到处插手,甚至仗该怎么打,该怎么调兵遣将,他都要指手画脚,可是他根本就不懂军事,完全是在瞎指挥。

    卢象升当然不能听他的,两个人就是同床异梦,卢象升有时也挺别,因为一匹马和他闹翻了,因为皇上赏赐的一件袍子也和他闹翻了,凡是高启潜相中的东西,卢象升宁可毁了,也不给他。多少次高启潜气得脸色发白,拂袖而去。

    现在这个大太监又来了,卢象升知道他一来准没好事,但又不得不碍于面子客气着迎接。

    高起潜皮笑肉不笑,落座之后,说了两件事,一是渔阳城外遭遇伏击的事,虽然最后反败为胜了,但是皇上震怒。主要是皇上并不赞成他兵出渔阳,把主力拉到了遵化,渔阳只留下几千人,这完全是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