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9章 如果不胜,甘当军令 4000字章节(2 / 3)  回到明末去当兵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但是他儿子还在,这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因此大明朝的旧官吏和那些有钱人,包括对大明朝感情尚存的兵将,纷纷来投。

    林毅当时真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李自成的10万大军已经出了燕京的南直门,前来解高碑店只为解救高一功。

    林毅一笑,立即升帐,对于援兵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这是林毅作为督师或者叫太师第一次大规模的升帐,以前都是在自己的直属部队面前发号施令,今天他要当着满朝文武分兵派将,当然15岁的太子也在坐。

    有这么强大的实力,现在林毅不再放眼这个北上京了,而是要给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致命的打击。

    第一支令,他让太监卢九德统兵,让黄得功为将,给他们10万大军,自山西大同朔州等地南下,直插陕西,要抄了李自成的老巢,断了他们的后路。

    林毅早就知道这个卢九德对皇上忠心耿耿,崇祯皇上死了以后,他从中斡旋,得到四点兵法的支持,把朱由松扶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拉开了南明抗清的序幕。

    也就是说这个人绝对可靠,而且此人谙练兵机,崇祯在的时候,令他多次掌兵剿贼,战绩颇丰。

    黄得功就不用说了,作为京营兵的名将,扶保了崇祯和弘光两代帝王,虽然后来作为江北四镇军阀之一,也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但是他对朝廷的忠心可鉴日月。要不然他也不会舍死护主,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崇祯皇上吊,吴三桂投降了鞑子,献出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多尔衮兵进中原,左良玉造反,刘良佐刘泽清全都投靠了满清鞑子,但是黄得功拒不投降,当时是弘光元年,也就是崇祯皇上上吊的第二年,南上京破,黄闯子死战护主,最后身受重伤拔剑自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凭黄得功的一双铁鞭无人能敌,要想逃命,绝非难事,但是他保护着南明朝廷朱由崧拼死力杀,一直到死都没有背弃主子,这一点远非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所能比。

    这些历史记载,林毅当然清楚,对朝廷如此忠勇之士实在难得,这也是林毅让他肩负重担的原因之一。

    卢九德和黄得功领命之后,点齐兵马,炮响三声,高举大明的旗号,从高碑店西南部起兵,浩浩荡荡经山西杀往陕西。

    第二支令,林毅命令郝摇旗和贺人龙,各带兵2万,在周口店埋伏。这里是燕京通往高碑店的必由之路,让他们埋伏在路两侧的山林之中,李岩这10万人马来的时候,他们要埋伏好,不能暴露,一旦他们兵败要退回去的时候,这两支人马从左右杀出来,不许放走一人。

    两员大将领命之后,点兵也走了。

    第三支令,林毅派给了副将祖克勇,让他带领5万人马,继续围困高碑店,不用攻城,只要高一功他们不投降,一出城就把他们打回去。

    第四支令,让小颖和哲哲带领包括女营在内的1万人马,其中还有王建的后勤补给营4000余人,这一万人马专门负责保护太子和文武百官的安全。

    剩下的五万人马,由林毅亲自统领,正面阻击李岩的10万大军。这5万人马,大部分都不是林毅的嫡系部队,都是各地来的勤王之师,主要成分是安徽凤阳的军队,也就是大明朝的旧军队,带兵主将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

    这5万人马当中,其中还包括林毅的1000多名卫队在内,只有1万余多人属于林毅的直属部队,这1万多人马其实分为五个营,分别是标营,无敌营,卫队营,火枪营和炮营。

    这五个营的人马全都是林毅一手栽培起来的。

    别看林毅的五个营才1万多人马,但是论战斗力,这五个营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现在林毅的标营,已经突破了5000人,标营的底子就是关宁铁骑和天雄军的组合,林毅训练军队时,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拔高,因此标营的战斗力须得用关宁铁骑和天雄军的右上角标注“+”号代表战力的升级版。

    再就是无敌营,这是孙传庭临死前留给林毅的最后家底,无敌营4000多人马,全部都是秦军的精锐。

    别的不说就这两个营,近1万人马谁人能敌?

    再加上有新式的火枪营3000人,和50门红衣大炮的强大火力,林毅的1000多名卫队营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这一万七千人马称得上当时世界上真正的一流的铁军。

    不要说李自成这10万人马都是乌合之众,像这样的队伍来个三十万五十万百八十万的都不在话下。

    随林毅出征的大将有甘宝和姜兴元,张华,王琦,东胜等。

    啪啪啪林毅分派完了,每分派一支令,太子都没什么意见,本来他分派的也是井井有条,十五岁的太子也不知兵,现在只知道读书练剑,其他的事他不管,都交给这位太子太师林毅了。

    这时史可法看了看,出列向林毅施礼道:“太师,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