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7章 围城再打援 4700字章节(2 / 3)  回到明末去当兵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了荷兰红毛子收回了台湾,他还有一大功劳,就是与他老子决裂,不投降清朝,而是联合明末的大明残余势力,坚持抗清几十年。

    因此郑成功是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不过现在他还叫郑森,还是一个刚刚20岁的南京国子监的学生。他郑成功的名字是后来隆武帝朱聿键赐给他的名字。

    现在由于林毅的穿越,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这辈子估计没有这个机会隆武帝赐名了郑成功了。

    郑森出生在樱花国,你知道他的父亲郑芝龙被朝廷招安之后,在福建当了官,郑森才随他的母亲回到了福建南安老家。但是不久,郑芝龙又把他送到了南京国子监,让他师从钱谦益。

    现在大明朝名存实亡了,崇祯上吊了,郑芝龙要起事了,不得把儿子接回来。

    送信人走了之后,第二天郑芝龙和郑鸿逵、郑芝豹、郑芝莞等就进行了分工,郑家军人才济济,对福建的各级军政官员进行了梳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该杀的杀,该免的免,该换的换,为的就是排除异己。

    福建本来就是郑芝龙的天下,经过这一番梳理,福建的三司衙门、军政主官没有一个傻逼都猜到郑芝龙要干什么了,全都愿意为郑芝龙马首是瞻,表示上刀山下火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儿子郑森也从南京赶回来了,就是骑上快马,火急火燎的,800里加急的速度。

    郑森之所以这么慌张,是因为他老爹郑芝龙在信上说,家中老人病故。

    郑森回来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家中并没有老人过去,一切安好,只是他父亲想自立为王。

    郑森就想劝他爹收敛一些,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立为王呢?大明朝并没有灭亡,崇祯虽然死了,但是还有太子,林毅这个太师,只不过暂时代替太子临时监国,将来这天下不还是他们朱家的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自立为王就等于向大明,大清,大西宣战,成为众矢之的,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现在郑芝龙做一个南安伯,福建总镇不是很好吗?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还是海上的霸王,要钱有钱,在福建这一亩三分地,他其实就是王,海外的天子,多逍遥自在,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呢?

    哪知道郑森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郑芝龙把眼贼眼珠子一瞪,啪的拍桌子,“你懂个屁!……”

    郑芝龙把儿子郑森狠狠的骂了一顿,认为这孩子太幼稚,上学上迂了,一个被加封的南安伯、福建总镇,跟自立为王,那能是一回事吗?而且自己的鸿鹄大志,他怎么能够晓得?但是现在还不是跟他们说这些的时候,他还年轻,还是一个未出校门的学生,跟着钱谦益,肯定只学了一些之乎者也,将来他一定会懂的,因此郑芝龙把儿子臭骂一顿,郑森果然不敢吱声了。

    找了个良辰吉日,郑芝龙就称王了,自封为南安王。

    这就等于独立了,这就等于与大明划清了界限。跟大西王张献忠的国中之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地盘目前也是一个省福建省。

    但是别看他只有一个福建省,他比张献忠的实力一点儿也不差。因为福建一带的东南沿海,包括台湾海峡,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到时候时不可解的时候,东洋,南洋等,都有他的避难场所,因为他们经常到那里经商。

    他完全可以带领他的商船,军舰到海外寻求政治庇佑。

    因此,他比张献忠的天府之国四川之地更有把握。

    但是郑芝龙跟张献忠不同的是,他现在并没有建立政权,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文武百官,朝臣制度等等。

    他称王了,之所以没有称帝,他认为还不到火候,福建之地太小了,首先得开疆拓土,他心胸很大,至少要扫平东南沿海一带,然后再登基称帝。

    接着要拿下整个江南,如果真能像范文程说的那样,与大清华长江而治,到那时拥有半个中国,在举行大典君临天下,那样才水到渠成,有帝王之风。

    因此,郑芝龙称王只是第一步,然后加封三弟郑鸿逵为左路军兵马大元帅,加封五弟郑芝豹为右路军兵马大元帅各自统兵五万,包括水师在内,左路军向东,右路军向西,开疆拓土。

    现在整个福建都在郑芝龙手里了,包括私家水师和福建的官军在内,他们的兵马超过十万,大小舰船上千艘,实力相当雄厚。

    但是郑芝龙并不满足,因为这实力要称雄海上,称霸福建绝对没问题,但是他想要与大明、大顺和大清分庭抗礼,甚至一统天下,这点人马就显得远远不够用。

    因此10万人马派出之后,郑芝龙和郑芝莞,带着郑兴郑明等,在福建招兵买马,打造战船,铸枪造炮,或者从东洋和南洋各地购买枪炮子弹,他们当然有条件,有战船,另外他们有的是钱。

    因此很快,左路人马和右路人马拿下了广东和浙江,这两路人马之所以所向披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旧明军不堪一击,更重要的是这两路大军都是精英。

    左路军的统帅郑鸿逵武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