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7章 兵发成都 5000字更新(2 / 3)  回到明末去当兵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可望继续打算在成都称帝。

    但这时大批的明军杀到了,领兵督师的当然是高桂英,军师是李岩,一二十万明军来势汹汹,而此时大西军闹分裂,双方开战,孙可望连吃败仗。

    眼看明军就打到成都了,狡猾的孙可望就想到了李定国,觉得必须得联合李定国才能对抗明军,因此他亲自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宜昌李定国之手,赔礼道歉,痛阵利害,兄弟之情跃然纸上,李定国以大局为重果然不计前嫌出兵了,两股大西军合在一起,这哥俩联手果然让高桂英和李岩吃了败仗。

    但是好景不长,明军这一败走,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又尖锐了,他们两个就像沙土和粘土一样捏不到一块儿。

    原因是他们还得商议下一步的打算,孙可望又要登基,李定国主张继续进兵追歼明军,两派毫不退让,势同水火,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但是论实力孙可望相对雄厚,这些年孙可望作为张献忠最信任的皇长子,虽然这个皇长子是干的,但是张献忠没有亲儿子,这就相当于他的亲儿子,这些年的浴血奋战,共进共退,张献忠早就把这四个儿子视为了亲生儿子。

    孙可望这些拉帮结派,除了艾能奇,手下有十几万人追随者,实力非常雄厚,李定国这边除了刘文秀外,现在手下也有十多万拥护者,这样大西京师城都就成了他们两派的一争高下之地。

    一场大战互有伤亡,消耗的当然是大西军的势力。

    正在这时,高桂英和李岩率领明军卷土重来,一下把大西军杀得大败,这次连大西军的老巢都都丢了。

    这哥俩分裂之后,实力大减,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高桂英和李岩节节胜利,一直把大西军的残余赶出了四川。

    最后李定国带着一支残兵败将占据了贵州,仍然打着大西的旗号,要与大明决战到底,挽救大西,拯救他的父皇张献忠,因此他在贵州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孙可望带着一支残兵败将,跑进了云南,想占据云南跟明军纠缠,但是当时云南王沐天波不答应,带着当地的好几万土司军队又跟孙可望干上了,哪知道受到重创的孙可望连沐天波也打不过,想再去联合李定国,也没脸了。

    孙可望只好钻了山林,走投无路,濒临灭亡之际,突然得到消息,缅地王莽达和莽白也开始争皇位了,双方兵戎相见,莽白实力不抵,孙可望就派人联系莽白,表示全力支持莽白,杀败了莽达夺得了皇位,莽白继位后全力支持孙可望,与沐天波再次对阵。

    缅地王从中周旋,人单势孤的云南王沐天波觉得斗不过孙可望和缅地军,明朝军队又鞭长莫及,而且现在更关键的是老主崇祯皇上不在了,少主人也就是崇祯皇上太子才十五六岁翩翩少年,并没有掌握实权,据说在宫中跟个傻子一样,天天只知道读书,主动把位子让出来了,林毅成了监国。

    如果这里面没有猫腻的话,这个太子的确大脑有毛病,他能重新兴大明吗?很明显大名大权旁落。

    这个经过林毅对他这个云南王态度究竟如何,他心里也没有数。

    因此思前想后,最后沐天波选择了妥协,两家联合共谋大业,就这样,在缅军的支持下,孙可望与沐天波兵合一处占据了整个云南。

    但是他们双方协定达成一致不再提大西,而是打出了新旗号“清君侧”,目标直指大明监国林毅,他们根本不承认这个监国,说林毅是携太子以令天下,实为窃取大明之国贼,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讨伐。

    还真别说,这个旗号比“大西”旗号有号召力多了,那些不明真相者、林毅的反对者和对崇祯有感情者竞相来投,络绎不绝,短短的几个月,孙可望和沐天波的加上原有的人马在内,总兵力就超过了二十万,声势浩大。

    孙可望和沐天波大喜,立即杀出云南,杀进四川。

    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孙可望的人马和高桂英的率领的明军两军对阵。

    一场拼杀双方互有伤亡,难决胜负。狡猾的孙可望用计,他和艾能奇带着人马在这里坚壁其垒,让沐天波带着一支队伍翻山越岭,绕到了明军侧后,发起了突然袭击。

    这下明军被杀得大败,这一败收不住脚了。

    原因有三:一是兵败如山倒,二是因为孙可望和沐天波、艾能奇太骁勇善战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三是主要的,因为高桂英和李岩带着这支队伍是一支杂牌军。总人数也有一二十万,但是它是有一部分大顺军,更多的是旧军。

    有左良玉,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等等。这些人都是明朝的旧军阀,都是崇祯皇上捂扯不住的刺头,良莠不济,作战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军纪败坏。

    现在林毅监国了,他们不敢不听朝廷,但是这些人凑到一块儿说他们是乌合之众一点也不为过,只能打胜仗,如果打了败仗,那就是一败涂地,逃命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因此明军这一次败仗才收不住了阵脚。

    孙可望和沐天波以及艾能奇带着20万大军,在后面紧追不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