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章 第二次北伐时机来临(1 / 2)  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魏延打仗还行,建言的话断无此等智慧;

    马谡也不行;

    剩下的便是姜维和曹军了。

    若论眼光和才智,文韬武略,这二人也算是如今蜀军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马谡既然不说,诸葛亮也不打算继续为难他了。

    他决定改日亲自一试。

    曹军从丞相府离开后,第二日便来到了阿斗赐下的封地上。

    都江堰县青山乡。

    背靠青城山,也算是一处风清水秀的好地方。

    在山下有500亩良田,这里就是曹军的封地。

    曹军孤家寡人一个,这封地便交给亲兵管理。

    之前街亭一战,甚是惨烈。

    随赵云突围而出的,不足1200人。

    其中个个带伤,更有那肢体残缺者,也无法在军营继续讨生活了。

    一个士卒后面就是一个家庭,若家中主要劳动力折损,对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除此之外,还有阵亡士卒的抚恤等等。

    曹军向诸葛亮请示后,将这些受伤士卒中伤势较轻,肢体健全者全部编入自己亲兵队伍,剩下的便让他们在这块良田上自耕自足,以此养老。

    也算弥补了饶恕马谡后的一块心病。

    曹军在封地呆了数日,突逢诸葛亮召集,急忙骑马赶回成都。

    依旧是在丞相府。

    曹军安静的在外厅等候,过了许久,姜维一脸慎重的从书房出来。

    他意味深长的看了曹军一眼,随后一言不发的告退。

    曹军理了理心中的头绪,只得咬牙进了书房。

    今日到此,定是诸葛亮对那册建言起了疑心。

    曹军也没打算瞒过诸葛亮。

    就算对方能猜出是他,经马谡之手递交后,双方之间也算多了一重缓冲之地。

    变得不那么尖锐了。

    何况,这也是为蜀国好,为诸葛亮好。

    其他人还会有门户之见,诸葛亮应该有先见之明,能读懂他的用心。

    书房中,诸葛亮正坐在案台后,案台上摊开了一张锦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见曹军进来,直接对着锦帛念了起来。

    这是曹军在街亭对徐晃时,喝酒后兴起,胡乱念的一首诗,没想到传到了诸葛亮耳中,还被他用锦帛记载下来。

    “莫非亲兵中,也有诸葛亮的耳目?”

    曹军不动声色的向上瞥了瞥,见诸葛亮面色如常,看不出丝毫异常,只得屏声静气,等待诸葛亮出招。

    此时流行的是四字短赋和辞赋(又称汉赋),比较出名的有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曹植的《洛神赋》,五字短诗也刚开始流行。

    代表作有曹植的《七步诗》。

    但这首《破阵子》却是宋朝才有的词,格式新奇,韵律奇怪,念起来又朗朗上口,不得不让诸葛亮大开眼界。

    是以直接记录在昂贵的锦帛上。

    “诗是好诗,就是暮气太重,何人所作?”

    诸葛亮直接把这未出现的宋词当成了新鲜出现的一首怪诗,曹军也自然不会点破。

    “末将在青城山做樵夫时,听一道士所念,也觉得新奇,就记了下来。”

    曹军一推二六五,反正青城山的道士很多,不信他会派人去调查。

    诸葛亮又指了指案台上的竹简,直接问道:“此中建议,可是你所作?”

    曹军眼皮子眨了眨,直接承认了,“确是末将所作。”

    连姜维都被叫来对质,根据排除法推算,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八成猜到是他了。

    索性直接承认。

    “你觉得我大军北伐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粮道!”曹军见诸葛亮有意考校他,这正中下怀。

    身披先知光环,两世为人,经历过后世的知识轰炸。

    在这方面,就算是诸葛亮,曹军也让他甘拜下风。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道关系到我北伐大军成败,是故排第一。”

    “若你对阵魏军大都督曹真,有几分胜算?”

    “若后方局势稳定,粮道无忧,末将有8成把握,剩下2成,则是天时地利,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地有难测异动,人有旦夕祸福,此事末将也难以把握。”

    “若是司马懿呢?”

    “五五开。”

    “不过末将对上司马懿,却有一桩优势,那曹魏上下,畏丞相如虎,若是丞相在,必会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以坚守为主,等我军战线拉长后,受后勤补给和粮道所累,稍有不利,自会退兵。”

    “若是末将出征,不管是曹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