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章 国立大学(2 / 2)  雄起中亚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道这些成就,但现在再听着弗拉特的禀报,还是颇有成就感。那高大壮观,又极具超时代特色的水晶宫,可以俯视马鲁的角角落落。配上千里镜,还可以瞧见城外的大漠。

    为了便于管理,礼部新成立的教育司有全权管理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事务的权利。还规定每年教育司的财政拨款,要不能少于全年所有财政拨款的百分之一。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了!

    一百家清真寺工程和一百家小学学堂工程则是为了文化的扩张和教育事业发展,为以后呼罗珊成为世界帝国,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资金上,也会有所倾斜。

    马蒲运河,则是沙漠中的生命绿洲,关系到马鲁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人口剧增,水资源面临挑战的情况下,马蒲运河工程更为引人注目。

    只是开馆日期也定在建国大典之后,这让那些迫不及待想要瞻仰古人诗书典籍的读书人,只能按耐住性子耐心等待。

    现在被送到呼罗珊国立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还有回鹤境内海量的佛经与诗文,也都送入了国立图书馆。一些歌舞字画和极具价值的工艺品,则为以后博物馆的开建做准备。

    李承绩对呼罗珊的第一所大学也十分重视,就在建校之初,特意从呼罗珊国库拨了五万贯的第纳尔。这只是用来招揽教师,置办授课工具所用。建设费用,是另外拨款的。

    用在军事上,可以观察到马鲁周遭的一切。

    河中被花拉子模攻破后,寻斯干城的图书馆幸运的没有遭受火焚。虽然也有部分遗失,但大多保存完整。比较出名的喀喇汗国突厥语诗册--《福乐智慧》原本,就保存在图书馆内。

    工部作为呼罗珊国立大学的承建方,在此事上也是有功劳的。年度考核时,也算是工部的一大功。

    得益于李承绩的厚爱,教育司的官员在筹办呼罗珊国立大学上,也就花钱如流水一般。各种配件都是顶尖的,并借鉴爱资哈尔大学、尼采米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不同学府的办学经验,全力打造出属于呼罗珊的顶尖学府。

    古尔、信德之地的天竺史书典籍,也都通过不同渠道,流入呼罗珊境内。那些价值极高的书册,还会被翻译成汉、波斯、回鹤三种文字。往后呼罗珊国家图书馆,会成为一座集百家之长,海纳百川的藏书圣地。

    可以说,李承绩已经最大化的对呼罗珊国立大学提供帮助了。

    李承绩也传授了后世的办学经验,让呼罗珊大学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于各种学术研究,希望促进呼罗珊科研事业的发展。有鉴于这个时代还没有物理和化学体系,李承绩就设了一个工学的学科,专门发展科学研究。

    呼罗珊国家图书馆则从建立之初,就备受关注。因为据传,呼罗珊国家图书馆从威尼斯商人手中,收购了一大批极具和历史价值的古希腊、古罗马史书典籍。并有开罗图书馆和阿米德图书馆被变卖的图书,促使呼罗珊国家图书馆一开建,就有庞大而又珍贵的图书典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