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卷 仙侠水浒传 第十二章:裹挟者终被裹挟(1 / 2)  猛萝降世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赵佶脸色铁青,神色慌张,多年的荒淫无度,比起年轻时素质下降了无数倍的身躯颤颤发抖。

    他清清楚楚的记着自己做梦时,每一分每一秒的细节,不敢有丝毫的遗忘。

    难道说,自己宠信道教多年,最后得到的,竟然会是这样一个荒谬的结果吗?

    不仅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天地垂青的结果,反而却遭到某一位天帝的厌弃?

    作为大宋朝的一代帝王,赵佶自然是相信神仙们,并非是普通百姓的胡诌,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前有仁宗朝时期,邀请龙山张天师,到京师汴梁城主持罗天大醮,祈禳瘟疫的事迹。

    后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加上诸多的道士们,在赵佶的面前展示多方面的法术。

    由不得赵佶不相信。

    虽然赵佶心里同样也十分清楚,皇宫中的这些道士们,大抵只是普通的修道人而已。

    他们修炼的都是些旁门左道的法术,多是“障眼法”“迷幻术”之类的小术,很少有涉及到道门真传的真谛。

    哪怕有真正的道门正传,比如说龙虎山的张继先,来到汴梁城皇宫之后,也像旁门左道的修道人一样,随便露了手障眼法,然后就拍拍屁股回龙虎山了。

    但是万一呢?

    就算是贵为帝王,心理也和普通庶民相似,存在着一丝侥幸,想着万一自己真的会碰到一个,出身和龙虎山张继先那样,但是却比张继先圆滑的真货呢?

    到时候他赵佶一边跟随真人修炼道法,一边又能够继续统治天下,两全其美,岂不是生活美滋滋,乐无边?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这样侥幸的心理和愿望,在历史上才会出现数目众多,对道教,亦或者是对佛教极度宠信的帝王们。

    从信佛的梁武帝,到信道的唐武宗,一个个前仆后继,都倒在自己天子这一份正经业务以外的业绩上。

    宋徽宗赵佶不过是其中一个,在他以前已经有许多前例,在他以后还会有许多相同的后例。

    当然,作为当事人的宋徽宗赵佶,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否则又怎么会有“道君皇帝”的名号流传下来?

    他在脑海中自己回忆,“神霄府上仙宴”的点点滴滴,蓦然想起某个骑青牛的道人。

    自称“永嘉林灵素”的道人。

    这道人的出场,虽然并不怎么显耀,但是在巨灵神挑衅的时候,似乎曾经出过手,相助了自己一臂之力。

    在赵佶看来,林灵素之所以会出手相助,避免自己出手,肯定有他自己的目的所在。

    然而赵佶并不觉得,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出手,就会显得对方功利性过强,让人心生厌恶。

    一代史家,司马迁有句话说的很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赵佶觉得自己看破了林灵素。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天下者,一家之天下也;帝王者,人之主,天之子。

    无论文人武将,练成了一身可观的才艺之后,难道还会心甘情愿带着一身惊人绝艺,埋骨山野不成?

    到头来,无论是为了扬名立万,还是流芳百世;无论是野心勃勃,还是忠贞不渝,统统都会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最终荟聚到天下最高的统治者麾下。

    修道者又能如何?

    佛道两家在历朝历代,又不是没有过,投身到朝廷中,为博取天子一笑的事迹流传。

    道教的陶弘景,司马承祯,张果老……

    佛教的玄奘,神秀,法明,法明……

    唐朝是佛道两教都野蛮生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一系列的主要人物,全都有过为天子服务的事迹。

    我赵佶召集一批甘心替朝廷做事的道人们,只不过是遵循前头古代天子的定例罢了?

    所以这一位“永嘉林灵素”,也是像他的前辈们一样,念念不忘投报朝廷的忠贞之士。

    赵佶心头一片火热。

    多年来,他宠信道教,厚待道人,总算是等到了一位真正,不同凡俗的“仙家”。

    他有心立即下诏,让皇城司派遣人马,立即寻找林灵素的踪迹,想见一见这位神奇的道人。

    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大雷霆,就在皇宫的上空炸响,其中还有一声愤怒的龙吟。

    大宋气运所化的赤龙,在某个小小身躯的手掌下苦苦挣扎,却无可奈可对方半分。

    赵福金本身就是赵佶的女儿,身上带着宋廷的气运,“赤龙”想躲都无从躲避。

    “乖!乖!真是小乖乖!”

    祂的声音中,带着迷魂般的效果,把赤龙迷的神魂颠倒,犹如拍马溜须的“黑龙”般,吭哧吭哧地围绕在赵福金的身旁,兴奋地追着自己的龙尾绕圈。

    然后对着虚空轻轻吹了一口气。

    赵佶也不知道怎的,神智一阵迷糊,想不起来下诏的事情,一歪头又重新睡了过去。

    ****    ****    *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