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八章:利弊(2 / 2)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惯例。

    但是明讲究的是不历州县,不拟六部。

    至于内阁,则没有这个讲究。

    没有地方巡抚的经验,绝无可能在六部当中成为尚书,最高只能做到侍郎,但是却可以入阁。

    原因就在于。

    内阁的作用,并不在于具体处理政务,毕竟票拟并非决策。

    内阁真正的用处,在于调和君上和外朝的矛盾。

    具体的政务处理方案,有从地方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上来的尚书把关,出不了大错。

    所以内阁,更多的需要的是八面玲珑,处事周到的权术者,这也是内阁多从翰林中选用的原因。

    既然要调和内外,首先就要跟皇帝亲近,翰林天生便是侍从之臣,在这一点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其次,朝廷基本上每三年科考一次,选出一甲及部分二甲的进士,大约十到十五人,入翰林院充庶吉士。

    观政三年之后,不合格者直接下放州县,考核合格者授编修,再三年,入部院理政,大多从郎中或者巡按御史做起。

    此番一步步的向上,最终成为六部侍郎之一,这个过程当中,通常不会在一个部门,而会在多个部门当中流转。

    只有每个部门都做的相对出色,才会被简拔入阁,成为正式的阁臣。

    这是一个残酷的筛选过程。

    尤其是被外放到部院之后,他们不仅需要和自己的同辈翰林竞争,还需要和从地方迁升上来的官员竞争。

    相对于这些官员,他们没有地方理政的经验,所以只能不断学习,同时运用自己的策略权术,来取得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和外朝建立良好的关系,蓄养声望,拉拢势力。

    一旦其中有一两步走错,那么就会被残酷的淘汰到州县去做理政官,再无入阁机会。

    如此一遍遍的筛选,才能选出真正能够调和内外的内阁大臣,自然个个出众。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巨大的坏处,党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