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五十三章:叶盛(2 / 3)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罪,何为因言获罪呢?”

    沉敬皱了皱眉,望着林聪的目光,多了几分不善,沉吟片刻,他摇头道。

    “风闻奏事的确是言官之权,但是,陛下已有明诏,诸科道言官,不可擅自逾越本分,言职权外之事。”

    “张蓥为云南道御史,李锡为户科给事中,二人并不分掌边务,亦和兵事无关,贸然上奏,岂非越权?”

    “至于出自公心之说,更是难以令人信服,陛下并未禁科道言事,还特命礼部铸造钤记,允言官密奏。”

    “二人若有心上谏,可以密奏陛下,为何要堂而皇之,明奏朝堂?”

    “君子行事堂堂,无不可对人言之处。”

    这回,林聪没有说话,而是另一人站了出来,道。

    “二人明奏朝廷,不怕朝野上下议论,岂非更加说明,他们出自公心,毫无私心?”

    兵科都给事中,叶盛!

    林聪的好友之一,不仅年纪相彷,脾气相投,而且,在诸多朝事上,态度也十分一致。

    而且,此人在朝堂上的名声比较特殊。

    叶盛是正统十年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寻进都给事中,为人清简,不喜奢靡。

    京中官员惯常乘轿出行,前呼后拥,侍者频频,但是叶盛出入起居,却皆徒步而为,少侍从,爱简薄。

    他自幼仰慕范仲淹,府中坐卧之处,皆悬范文正公画像,用以自勉。

    应该说,如果用一个传统士大夫的标准来衡量叶盛的话,他母庸置疑是十分合格的。

    性格温雅简重,为官清廉慎勤,不爱名利,不喜结党,以致于,朝中很多人都将其和于谦相比。

    有趣的是,就连他和林聪的交情,也和于谦跟俞士悦二人十分相似。

    君子相得,但是群而不党,堪称士大夫相交的典范。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叶盛不是于谦,他也成不了于谦。

    除了简朴清廉这些特质之外,叶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属于十分严重的,恪守仪制伦序的人。

    当初天子继位后,以新君登基,赏赐群臣,唯有叶盛以太上皇尚且蒙尘迤北为由,不肯接受。

    虽说到了最后,在天子的强命下收了赏赐,但是,却足可看出此人的性情。

    这是个认死理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在士林当中的风评极佳,这就让很多人在对上叶盛的时候,会有所顾忌。

    当然,作为王天官的心腹,沉敬自然是多少沾点他老人家逮谁骂谁的风格。

    即便对方是叶盛,也仅仅只是让他皱了皱眉,紧接着张口便要反驳。

    但是这一次,他却慢了一步,有人抢在了他的前头,道。

    “叶大人,科道御史,分内言事,自然无可厚非,本官也相信,朝中上下大臣,凡上本言事者,皆出自一片忠心为国之意。”

    “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朝廷既有诏命,在未有新旨之前,便当遵行。”

    “张蓥,李锡无视陛下旨意,岂非属实?”

    “若是属实,那么,陛下因此降罪,又有何不妥?”

    东宫,余俨!

    天子的潜邸旧臣,瓦剌之战时,曾奉旨屡次前往边境巡视,甚至曾帮助关隘守将击退敌兵。

    如果说沉敬和天子的关系还隔了一层的话,那么余俨显然是纯纯粹粹的天子党。

    当然,这点差别,在朝堂上可以忽略不计。

    看着突然站出来的余俨,沉敬先是一愣,但是随后,便看到余俨不着痕迹的看了他一眼,明显有阻止之意。

    虽然还未想清楚是为什么,但是出于信任,沉敬依然立刻住了口。

    接着,余俨继续道。

    “林大人和叶大人觉得不妥,归根到底,是觉得张蓥,李锡因上疏言事而获罪被谪,并无其他过错,所以指责陛下因言罪人。”

    “但是,这一点刚刚沉大人已经说的非常清楚,陛下降罪张蓥,李锡二人,并非因其上奏言事,而是因为二人不遵圣旨,胡乱议论。”

    “朝廷自有制度,陛下自有圣德,言官风闻奏事,即便是直刺君过,陛下亦能听言纳谏。”

    “然而,风闻言事,不代表可以僭越朝廷典制,无视陛下圣旨,陛下若因二人谏奏言辞过激,怒而降谪,自是因言降罪,若因二人所言有错,怪罪呵斥,亦是因言降罪。”

    “可如今陛下并非因其言事内容降罪,而是因其抗旨不遵,违背典制降罪,如何能说是因言降罪?”

    这番话说的有些绕口。

    但是,意思却解释的很清楚。

    说白了,双方的争议点,其实就在到底什么才是因言获罪的问题上。

    林聪和叶盛认为,张蓥,李锡二人只是上本言事,既没有冒犯君上,也没有别的错误,无缘无故的降罪贬谪,便是因言获罪。

    这个言,指的是言事。

    但是,余俨却死死的抓着,二人并非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